【国家对广州的定位】 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
建城于公元前214年的广州,历史不可不谓辉煌。从公元3世纪起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发祥地,唐宋时期跻身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还一度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风光一时无两,也是世界航海史上唯一近两千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毋庸置疑,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唤醒了广州的再度崛起。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广州的经济总量大致排在全国各大城市的第8位。此后,中国“南大门”广州领全国风气之先,城市地位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节节攀升。在迈入90年代的第一个年头,完成“七五”计划的广州实现历史性跨越,1990年地方生产总值达319.60亿元,超过直辖市天津,仅次于上海、北京,跃升为中国“第三城”,并将这一地位保持至今已27个年头,且仍将持续。20世纪90年代,“京沪穗”的并称逐渐深入人心,并在新的世纪里,被“北上广”这个更加网络化、口语化的同义词所替代。
2008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广州迎来了历史性的“国家定位”:同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首次以官方正式文件明确了广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原文是这么说的:“广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这段表述很长,建议抓住三个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大都市。
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规划为国家中心城市,重庆由区域中心城市提升至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唯一非直辖城市,广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得到国家层面再次确认。
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在全新的蓝图中,广州被定位为“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更进一步,增加了“重要的”作为前缀。
随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亮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优化枢纽空间布局,建设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北上广”,以及分别以“北上广”为核心城市的三大城市群在国家战略层面再次联袂登场。广州的综合交通枢纽定位被冠以“国际性”,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北上广,舍“广”其谁?
对以上广州被赋予的国家定位进行梳理归并,结合国家对各大城市的定位进行横向比较,就不难找出“重中之重”: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商贸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国际大都市。就省内而言,广州是中国第一大省广东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国家中心城市,全国只有5个,广州位居其一且“重要”;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仅此“北上广”三家,再无分店;国际商贸中心,则是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独享之誉,唯有上海的“国际贸易中心”定位能出其右。至此,结论已不难得出,北上广,舍“广”其谁?中国第三城,舍广州其谁?
【国家定位从何而来】 实力说话 功能使然
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不是从天而降的,是由城市综合实力和其在国家战略所起的门户枢纽功能所决定。城市综合实力: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三城”
经济总量,2015年,广州GDP达18100亿元,增长8.4%,总量逊于上海的24965亿元、北京的22969亿元,增速则快于京沪,连续27年坐稳“探花”。至此,“北上广”三城在经济总量上均实现了对香港的超越。从1990年广州首次跻身前三算起,在这25年的时间维度里,纵向比,广州经济总量增长了近56倍;横向比,广州GDP所占上海、北京GDP的比重分别从1990年的40%、63.6%一路追到了2015年的72.5%、78.8%,相对差距呈逐年缩小之势。几乎可以肯定,广州将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中国第三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城市,最乐观的估计今年即可实现,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城市经济第三极。
人口,从来都是衡量城市规模、城市地位的核心指标。广州现有户籍人口854万,办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527万,常住人口接近1400万,属于按国务院最新标准划定的“超大城市”。21世纪以来,广州常住人口增长率高于京沪,说明广州对人口的吸纳效应不亚于京沪。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将广州到2020年的人口“红线”控制在1800万,比之2015年的1350万还有较大余地,人口红利在广州仍将持续释放。
消费,则是检测经济发达程度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量尺。2015年,广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32.96亿元,增长11%,总额居全国第三位,增速领先,人均消费品零售额高居全国首位。一句话:广州人生活水平高!
经济质量,“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质量与效益在城市竞争力中往往占据更重要地位,因为它决定了数量或规模扩张能否可持续进行”,研究表明,广州胜在经济质量和效益较好,比如:广州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高于京沪;劳动生产率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三位;资本投入产出率(GDP/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20个主要经济发达城市中居第二位;在综合能耗水平上,广州万元吨标煤指标大大低于其他四个国家中心城市。此外,作为经济效益的量表,广州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长期高于北京和上海,“总体上看,广州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较高,能源消耗基本达到全国最低水平,而人均产出和投入产出率跨入全国最高行列”。
经济结构,放眼全球,发达经济体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70%。放眼全国,也只有“北上广”三座城市达到或接近这个衡量经济发达程度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北京一马当先,2015年服务业比重达到79.8%,增加值达1.8万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89.9%,其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同样越过了70%的门槛,成功实现了服务主导型经济。上海、广州这两项指标相近,均接近而尚未达到门槛。其中,广州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大致为1:32:67,服务业占比距70%有3个点的差距,现代服务业占比的差距还要稍大一点。但是,放眼其他几个万亿级经济体量的中国城市,这两项指标的差距则较为明显。由此可见,“北上广”在经济质量和产业转型升级上,集体甩开了追兵城市一个身位。
宜居宜业方面,广州有多项重要指标领衔全国。一是空气质量。2015年达标天数312天、比2014年多了30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4%,在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中最优。二是公交出行率。公交系统日出行1700万人次,公交出行率为62%,居全国大城市首位,地铁通车里程266公里、在建263公里,日均运客量660万人次,2017年将成为继京沪之后第三个地铁通车里程超过500公里的城市,届时,公交出行率有望提高到70%,达到世界先进城市水平,实现“公交都市”目标。三是机遇机会。普华永道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16》报告显示,广州得分第一。“机遇之都”的桂冠,意味着发展机遇相对最公平,表明成功创业就业的机会全国最多,微观活力较强。
金融业,去年也实现增加值1629.43亿元,仅次于其他3个一线城市;保费收入714.36亿元,居全国前三名。
门户枢纽地位:名副其实的中国“南大门”
国家中心城市,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是指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因此,国家也对广州提出了面向世界、服务全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的期许。广州是全国公认的三大航空枢纽、三大会展之都、三大电信枢纽、三大互联网接入枢纽(大陆58%的互联网通过广州与世界对接)、四大铁路枢纽、全球十大海港……2015年,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5521万人次,居全国第3、全球第15;货邮吞吐量154万吨,居全国第3、全球第18。广州港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通航,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世界港口第6、第7位。外贸逆市飘红,今年首季进出口总值1864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出口1161亿元,增长14.4%,远好于全国负增长的情况。在《福布斯》评选的“2015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上,广州以均衡的实力继续领跑,蝉联三年榜首,过去6年间广州五度名列“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首。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广州是无可争议的岭南文化中心和粤语文化圈的核心城市,高等教育、知识服务、科研实力、人才集聚在华南首屈一指。同时,医疗服务功能优势也极为突出,三甲医院拥有量在全国与京沪领衔前三,医院年诊疗人次数仅次于上海,是名副其实“华南医疗健康中心”,服务半径涵盖华南,甚至延展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明确:“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广州则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2015年,广州白云机场国际旅客达1136万人次,同比增长15%,72家航空公司(外航47家)进驻,开通国际和地区航线136条,每天1000多个航班通达五大洲207个目的地,是中国内地通达大洋洲、非洲、东南亚的第一门户。广州去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143亿元,同比增长12.7%。广州外籍居民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外国居民近12万,常住外国人达到4.7万人,仅次京沪;驻穗外国领馆已达53家,仅次京沪;28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广州投资设立720个项目,投资总额合计491.5亿美元。据美国《财富》杂志调研,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所选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华南无出其右的门户枢纽功能,有效支撑和放大了广州的辐射影响力。
广州吸引外资仍有很大提升空间。2014年广州实际利用外资额仅居全国第12位,与城市地位很不相称。所幸,这一局面开始得到扭转。2015年新批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同比增长了1/4;今年一季度,吸收合同外资52.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倍,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超过五成,而同期全国增长率仅为4.5%。4月22 日,又一外资巨头落子广州,思科中国创新中心总部在广州成立,致力打造产值规模超千亿元人民币的世界一流园区。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五洲四洋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运转,广州自身的国际化进程正在提速,在国际交通、国际商贸、国际交往等方面深度融入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南大门”。
城市竞赛 全能“季军”
如果把中国各大城市之间的比学赶超比作一场体操锦标赛,广州的单项冠军有一些,虽然不是最多,胜在实力均衡,在多数指标上都能保持前三,在绝大多数指标上都能进入前列,展现一线城市应有的水平,综合竞争力突出。所以综合打分,广州除了能夺若干单项“金牌”,在分量最重、含金量最高的全能比赛中,摘得“季军”可谓实至名归。
环顾全球,专业性城市在其主导产业发展的“黄金期”享有更高的经济成长性,综合性城市则具备更强的抗危机能力和更持久的长期竞争力。当前世界顶级大都市均是综合性城市,广州务必要把“全能”发扬到底。
【如何用好国家定位】 保持定力 聚焦“枢纽+”
广州近年来正是按照这样一条思路苦练内功。一方面,强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价值创新引领,倾力打造以广州高新区、中新知识城、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国际创新城、生物岛、大学城等为重要节点的广州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形成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着力补足金融、总部、创新等方面的相对短板,稳步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腾讯研究院新鲜出炉的中国“互联网+”十大城市榜单显示,作为微信的诞生地,广州位列“探花”。在“互联网+智慧城市”分指数中,广州表现非常抢眼,在“互联网+”医疗、人社、文化生活、出入境等主要服务月活跃用户数上,均名列榜首。
另一方面,大刀阔斧实施“枢纽+”战略,聚焦国际航运、国际航空、国际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面向全球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致力成为产业、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的强大吸附器和辐射源。代表着“新广州”的南沙在“枢纽+”战略中一马当先。南沙自贸区成立一年,新设企业10802家,新增注册资本1113亿元,50个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中铁建南方总部、中交建国际总部、中化集团区域总部、中远海运散货总部等先后进驻,航运物流、创新金融、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等领域产业集聚态势正在形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稳步增长,国际航运枢纽已现雏形。
“‘十三五’时期,广州将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厚植千年商都的传统优势,创造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优势,坚持价值创新引领,从全球城市体系中找标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找动力,大力实施“枢纽+”战略,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集聚高端要素,而三大战略枢纽正是建设中心城市的重要资源、平台和载体。
今年上半年,中央多位经济部门部长级官员对广州展开密集调研,他们给出的评价汇成一句话就是:“政府有定力、市场有活力、发展更均衡”。为什么说“政府有定力”?举个例子:前段时期,在一线城市房价暴涨热潮中,广州楼市表现得相对稳健和理性,甚至引发了少数质疑广州一线城市地位的声音。殊不知,这正是广州有战略定力的表现,稳妥实施房地产调控,一直坚持着四大一线城市中堪称最严格的限购限贷政策(比如,广州对非户籍人士购房的资格要求是购房之日前5年内在广州连续缴纳社保或个税3年以上,从2013年开始执行一直持续至今),使广州房价避免了大起大落,并在超大城市中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客观上为广州厚植了创新创业的综合成本优势。对此,广州多数市民表现得尤为淡定:“一线的城市、非一线的房价,这就是广州人的幸福感!”
“政府有定力,市民很淡定”。低调、务实的城市气质无疑是广州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之一,也正是这座平民城市能在“北上广”三城记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精神要素。
让所有关心广州的人都要更加清晰地认识广州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北上广”仍将作为中国城市体系的顶层格局长期存在。明晰这个定位,是为了坚定广州人把广州事情做好的信心,既不要故步自封,也无须妄自菲薄;是为了架起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坐标,对标先进扬长补短、敢于担当再为人先;更是为了“一张蓝图干到底”,保持城市发展的战略定力、焕发创新发展的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摘自《广州日报》2016年6月24日第A6版)
建城于公元前214年的广州,历史不可不谓辉煌。从公元3世纪起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发祥地,唐宋时期跻身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还一度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风光一时无两,也是世界航海史上唯一近两千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毋庸置疑,新中国的改革开放唤醒了广州的再度崛起。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广州的经济总量大致排在全国各大城市的第8位。此后,中国“南大门”广州领全国风气之先,城市地位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节节攀升。在迈入90年代的第一个年头,完成“七五”计划的广州实现历史性跨越,1990年地方生产总值达319.60亿元,超过直辖市天津,仅次于上海、北京,跃升为中国“第三城”,并将这一地位保持至今已27个年头,且仍将持续。20世纪90年代,“京沪穗”的并称逐渐深入人心,并在新的世纪里,被“北上广”这个更加网络化、口语化的同义词所替代。
2008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广州迎来了历史性的“国家定位”:同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首次以官方正式文件明确了广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原文是这么说的:“广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这段表述很长,建议抓住三个关键词: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大都市。
2010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规划为国家中心城市,重庆由区域中心城市提升至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唯一非直辖城市,广州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得到国家层面再次确认。
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在全新的蓝图中,广州被定位为“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更进一步,增加了“重要的”作为前缀。
随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亮相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优化枢纽空间布局,建设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北上广”,以及分别以“北上广”为核心城市的三大城市群在国家战略层面再次联袂登场。广州的综合交通枢纽定位被冠以“国际性”,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
北上广,舍“广”其谁?
对以上广州被赋予的国家定位进行梳理归并,结合国家对各大城市的定位进行横向比较,就不难找出“重中之重”:重要的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商贸中心。除此之外,还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国际大都市。就省内而言,广州是中国第一大省广东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国家中心城市,全国只有5个,广州位居其一且“重要”;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仅此“北上广”三家,再无分店;国际商贸中心,则是广州这座千年商都的独享之誉,唯有上海的“国际贸易中心”定位能出其右。至此,结论已不难得出,北上广,舍“广”其谁?中国第三城,舍广州其谁?
【国家定位从何而来】 实力说话 功能使然
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不是从天而降的,是由城市综合实力和其在国家战略所起的门户枢纽功能所决定。城市综合实力: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三城”
经济总量,2015年,广州GDP达18100亿元,增长8.4%,总量逊于上海的24965亿元、北京的22969亿元,增速则快于京沪,连续27年坐稳“探花”。至此,“北上广”三城在经济总量上均实现了对香港的超越。从1990年广州首次跻身前三算起,在这25年的时间维度里,纵向比,广州经济总量增长了近56倍;横向比,广州GDP所占上海、北京GDP的比重分别从1990年的40%、63.6%一路追到了2015年的72.5%、78.8%,相对差距呈逐年缩小之势。几乎可以肯定,广州将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中国第三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城市,最乐观的估计今年即可实现,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城市经济第三极。
人口,从来都是衡量城市规模、城市地位的核心指标。广州现有户籍人口854万,办理居住证的流动人口527万,常住人口接近1400万,属于按国务院最新标准划定的“超大城市”。21世纪以来,广州常住人口增长率高于京沪,说明广州对人口的吸纳效应不亚于京沪。国务院《关于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将广州到2020年的人口“红线”控制在1800万,比之2015年的1350万还有较大余地,人口红利在广州仍将持续释放。
消费,则是检测经济发达程度和居民生活水平的量尺。2015年,广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32.96亿元,增长11%,总额居全国第三位,增速领先,人均消费品零售额高居全国首位。一句话:广州人生活水平高!
经济质量,“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质量与效益在城市竞争力中往往占据更重要地位,因为它决定了数量或规模扩张能否可持续进行”,研究表明,广州胜在经济质量和效益较好,比如:广州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高于京沪;劳动生产率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三位;资本投入产出率(GDP/固定资产投资)在全国20个主要经济发达城市中居第二位;在综合能耗水平上,广州万元吨标煤指标大大低于其他四个国家中心城市。此外,作为经济效益的量表,广州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长期高于北京和上海,“总体上看,广州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较高,能源消耗基本达到全国最低水平,而人均产出和投入产出率跨入全国最高行列”。
经济结构,放眼全球,发达经济体普遍存在“两个70%”现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70%。放眼全国,也只有“北上广”三座城市达到或接近这个衡量经济发达程度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标。北京一马当先,2015年服务业比重达到79.8%,增加值达1.8万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89.9%,其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同样越过了70%的门槛,成功实现了服务主导型经济。上海、广州这两项指标相近,均接近而尚未达到门槛。其中,广州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大致为1:32:67,服务业占比距70%有3个点的差距,现代服务业占比的差距还要稍大一点。但是,放眼其他几个万亿级经济体量的中国城市,这两项指标的差距则较为明显。由此可见,“北上广”在经济质量和产业转型升级上,集体甩开了追兵城市一个身位。
宜居宜业方面,广州有多项重要指标领衔全国。一是空气质量。2015年达标天数312天、比2014年多了30天,PM2.5平均浓度降至3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4%,在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中最优。二是公交出行率。公交系统日出行1700万人次,公交出行率为62%,居全国大城市首位,地铁通车里程266公里、在建263公里,日均运客量660万人次,2017年将成为继京沪之后第三个地铁通车里程超过500公里的城市,届时,公交出行率有望提高到70%,达到世界先进城市水平,实现“公交都市”目标。三是机遇机会。普华永道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发布的《机遇之城2016》报告显示,广州得分第一。“机遇之都”的桂冠,意味着发展机遇相对最公平,表明成功创业就业的机会全国最多,微观活力较强。
金融业,去年也实现增加值1629.43亿元,仅次于其他3个一线城市;保费收入714.36亿元,居全国前三名。
门户枢纽地位:名副其实的中国“南大门”
国家中心城市,处于中国城镇体系的最高层级,是指在全国具备引领、辐射、集散功能的城市,这种功能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多方面。因此,国家也对广州提出了面向世界、服务全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的期许。广州是全国公认的三大航空枢纽、三大会展之都、三大电信枢纽、三大互联网接入枢纽(大陆58%的互联网通过广州与世界对接)、四大铁路枢纽、全球十大海港……2015年,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5521万人次,居全国第3、全球第15;货邮吞吐量154万吨,居全国第3、全球第18。广州港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通航,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世界港口第6、第7位。外贸逆市飘红,今年首季进出口总值1864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出口1161亿元,增长14.4%,远好于全国负增长的情况。在《福布斯》评选的“2015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上,广州以均衡的实力继续领跑,蝉联三年榜首,过去6年间广州五度名列“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首。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广州是无可争议的岭南文化中心和粤语文化圈的核心城市,高等教育、知识服务、科研实力、人才集聚在华南首屈一指。同时,医疗服务功能优势也极为突出,三甲医院拥有量在全国与京沪领衔前三,医院年诊疗人次数仅次于上海,是名副其实“华南医疗健康中心”,服务半径涵盖华南,甚至延展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明确:“强化上海、广州等国际枢纽机场功能”,广州则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2015年,广州白云机场国际旅客达1136万人次,同比增长15%,72家航空公司(外航47家)进驻,开通国际和地区航线136条,每天1000多个航班通达五大洲207个目的地,是中国内地通达大洋洲、非洲、东南亚的第一门户。广州去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143亿元,同比增长12.7%。广州外籍居民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14年外国居民近12万,常住外国人达到4.7万人,仅次京沪;驻穗外国领馆已达53家,仅次京沪;283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广州投资设立720个项目,投资总额合计491.5亿美元。据美国《财富》杂志调研,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所选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华南无出其右的门户枢纽功能,有效支撑和放大了广州的辐射影响力。
广州吸引外资仍有很大提升空间。2014年广州实际利用外资额仅居全国第12位,与城市地位很不相称。所幸,这一局面开始得到扭转。2015年新批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同比增长了1/4;今年一季度,吸收合同外资52.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1倍,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超过五成,而同期全国增长率仅为4.5%。4月22 日,又一外资巨头落子广州,思科中国创新中心总部在广州成立,致力打造产值规模超千亿元人民币的世界一流园区。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五洲四洋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加速运转,广州自身的国际化进程正在提速,在国际交通、国际商贸、国际交往等方面深度融入世界体系之中,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南大门”。
城市竞赛 全能“季军”
如果把中国各大城市之间的比学赶超比作一场体操锦标赛,广州的单项冠军有一些,虽然不是最多,胜在实力均衡,在多数指标上都能保持前三,在绝大多数指标上都能进入前列,展现一线城市应有的水平,综合竞争力突出。所以综合打分,广州除了能夺若干单项“金牌”,在分量最重、含金量最高的全能比赛中,摘得“季军”可谓实至名归。
环顾全球,专业性城市在其主导产业发展的“黄金期”享有更高的经济成长性,综合性城市则具备更强的抗危机能力和更持久的长期竞争力。当前世界顶级大都市均是综合性城市,广州务必要把“全能”发扬到底。
【如何用好国家定位】 保持定力 聚焦“枢纽+”
广州近年来正是按照这样一条思路苦练内功。一方面,强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价值创新引领,倾力打造以广州高新区、中新知识城、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国际创新城、生物岛、大学城等为重要节点的广州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形成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着力补足金融、总部、创新等方面的相对短板,稳步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腾讯研究院新鲜出炉的中国“互联网+”十大城市榜单显示,作为微信的诞生地,广州位列“探花”。在“互联网+智慧城市”分指数中,广州表现非常抢眼,在“互联网+”医疗、人社、文化生活、出入境等主要服务月活跃用户数上,均名列榜首。
另一方面,大刀阔斧实施“枢纽+”战略,聚焦国际航运、国际航空、国际科技创新三大战略枢纽,面向全球集聚高端创新资源要素,致力成为产业、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的强大吸附器和辐射源。代表着“新广州”的南沙在“枢纽+”战略中一马当先。南沙自贸区成立一年,新设企业10802家,新增注册资本1113亿元,50个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中铁建南方总部、中交建国际总部、中化集团区域总部、中远海运散货总部等先后进驻,航运物流、创新金融、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等领域产业集聚态势正在形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稳步增长,国际航运枢纽已现雏形。
“‘十三五’时期,广州将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厚植千年商都的传统优势,创造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优势,坚持价值创新引领,从全球城市体系中找标杆,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找动力,大力实施“枢纽+”战略,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集聚高端要素,而三大战略枢纽正是建设中心城市的重要资源、平台和载体。
今年上半年,中央多位经济部门部长级官员对广州展开密集调研,他们给出的评价汇成一句话就是:“政府有定力、市场有活力、发展更均衡”。为什么说“政府有定力”?举个例子:前段时期,在一线城市房价暴涨热潮中,广州楼市表现得相对稳健和理性,甚至引发了少数质疑广州一线城市地位的声音。殊不知,这正是广州有战略定力的表现,稳妥实施房地产调控,一直坚持着四大一线城市中堪称最严格的限购限贷政策(比如,广州对非户籍人士购房的资格要求是购房之日前5年内在广州连续缴纳社保或个税3年以上,从2013年开始执行一直持续至今),使广州房价避免了大起大落,并在超大城市中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客观上为广州厚植了创新创业的综合成本优势。对此,广州多数市民表现得尤为淡定:“一线的城市、非一线的房价,这就是广州人的幸福感!”
“政府有定力,市民很淡定”。低调、务实的城市气质无疑是广州最宝贵的无形资产之一,也正是这座平民城市能在“北上广”三城记中占据一席之地的精神要素。
让所有关心广州的人都要更加清晰地认识广州在国家战略中的定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北上广”仍将作为中国城市体系的顶层格局长期存在。明晰这个定位,是为了坚定广州人把广州事情做好的信心,既不要故步自封,也无须妄自菲薄;是为了架起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坐标,对标先进扬长补短、敢于担当再为人先;更是为了“一张蓝图干到底”,保持城市发展的战略定力、焕发创新发展的市场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摘自《广州日报》2016年6月24日第A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