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趋势研究将城市和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它的思考对于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和城市科学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是现阶段指导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核心理论与方法体系。它的全面推进将有助于从整体角度认知城市发展的本质、城市与区域的空间协同战略、城市文明的脉络与走向、城市问题的剖析、解构与缓解、城市统筹效率的协调性等。系统梳理了我国城市趋势研究发展的历史背景、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学科(群)建设发展现状。为了满足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内在需要,城市趋势研究必须在现阶段围绕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和我国城市发展的关键领域,开展系统性地研究工作,起到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城市规划、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城市社会和城市经济等为主要切入口,探索智慧技术创新应用的协同设计28个关键领域:
1、城市与区域空间绩效的多元研究与发展战略;
2、城市温室气体(或碳)排放估算与低碳城市规划方法体系;
3、规划信息化与城市空间数据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4、加快城市规划生态底图的编制与生态城市专项规划方法研究;
5、综合性和公众参与性为内涵的城市规划方法学开发与实施;
6、深化对城市形态功能的演变与局地生态系统变迁的耦合关系和影响路径的研究,调控城镇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压力;
7、强化对城市生态功能的演变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的研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对城市文明可能造成的冲击的抵御能力;
8、深化对城镇化进程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与影响机制的研究,识别和缓解人工环境构建对城市综合生态链的冲击;
9、深化对基于我国国情城市人居环境问题诊断和调控改善的研究,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科学微观和宏观尺度研究的耦合;
10、深化对可持续城市生态代谢系统结构的认知与调控机制代谢研究,促进城市产业生态学的研究与政策应用;
11、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方法学开发与实务规划的实践;
12、传统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升级路径与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治理机制的研究,促进城市空间管理的融合和文明程度的提升;
13、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的网格化智慧城市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促进城市管理实现网格化精细化的聚焦和综合管理效能的提升;
14、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制度、运行模式、管理方法、执法机制的创新,促进城市管理中政府和城市各主体之间管理关系的以人为本;
15、城市管理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方法学与公众满意程度评测的研究;
16、借鉴国外城市先进应急管理和反恐经验建立我国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17、以“公众参与”为方式的主体多元化管理;
18、基于社会学视角,研究社会转型期城市社会问题防范与解决,促进社会稳定;
19、外来(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认同融入理论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20、城市权力空间结构与居民社会关系的响应机制与调控方法;
21、城市用地性质的社会学评估与不同稳态的社会城市用地结构;
22、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城市社会现代性的建构与落后解构;
23、基于空间体系的经济学模型在城市与区域界面的应用;
24、基于多元理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路径与经济绩效研究;
25、城市经济脆弱性评估与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26、不同产业形态(经济业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机制、适应性分析、绩效评价与优选策略研究;
27、城市经济竞争力模型开放应用与多元投融资机制的设计与运行;
28、产城一体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城(新区)空间职住平衡的地产开发运营模式。
有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仍然以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与国际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距离。首先,国外城市规划越来越重视区域研究,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基本是一体的;其次,城市规划越来越关注经济、社会、环境等内容,工程性内容的比重不断下降。随着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团队参与到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将会促进国内相关大学城市规划学科建设向城市科学的学科建设调整是必然趋势。尽管城市规划学经名称调整后,从建筑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级学科(城乡规划学),但城市规划仍具有鲜明的工程设计的特征,它是将众多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科学的研究所得应用到城市空间的技术科学。参照我国目前其他具有空间概念的交叉学科演进的特点,如环境科学与工程,城市规划可以定位为城市工程的发展雏形,而城市科学作为从事城市理论研究的主体。因此,面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我国世界城市的建设需要,城市科学的研究最终将系统性地发展为从城市科学学科,并朝城市学方向发展,起到综合性支撑我国城市的发展。
城市趋势研究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展现出强大的学科发展活力和研究指导价值。从我国城市科学发展的历程出发,研究提出的28项重大研究主题,将全面扎实地奠定起智慧技术与城市趋势接轨,更加深刻地认知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规律,为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稳定发展服务。
(摘自OFweek物联网评论,2016年02月18日)
1、城市与区域空间绩效的多元研究与发展战略;
2、城市温室气体(或碳)排放估算与低碳城市规划方法体系;
3、规划信息化与城市空间数据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4、加快城市规划生态底图的编制与生态城市专项规划方法研究;
5、综合性和公众参与性为内涵的城市规划方法学开发与实施;
6、深化对城市形态功能的演变与局地生态系统变迁的耦合关系和影响路径的研究,调控城镇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压力;
7、强化对城市生态功能的演变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的研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对城市文明可能造成的冲击的抵御能力;
8、深化对城镇化进程中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与影响机制的研究,识别和缓解人工环境构建对城市综合生态链的冲击;
9、深化对基于我国国情城市人居环境问题诊断和调控改善的研究,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科学微观和宏观尺度研究的耦合;
10、深化对可持续城市生态代谢系统结构的认知与调控机制代谢研究,促进城市产业生态学的研究与政策应用;
11、城市环境总体规划方法学开发与实务规划的实践;
12、传统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的升级路径与不同空间尺度的城市治理机制的研究,促进城市空间管理的融合和文明程度的提升;
13、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的网格化智慧城市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促进城市管理实现网格化精细化的聚焦和综合管理效能的提升;
14、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制度、运行模式、管理方法、执法机制的创新,促进城市管理中政府和城市各主体之间管理关系的以人为本;
15、城市管理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方法学与公众满意程度评测的研究;
16、借鉴国外城市先进应急管理和反恐经验建立我国城市应急管理体系;
17、以“公众参与”为方式的主体多元化管理;
18、基于社会学视角,研究社会转型期城市社会问题防范与解决,促进社会稳定;
19、外来(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认同融入理论及其实现路径研究;
20、城市权力空间结构与居民社会关系的响应机制与调控方法;
21、城市用地性质的社会学评估与不同稳态的社会城市用地结构;
22、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城市社会现代性的建构与落后解构;
23、基于空间体系的经济学模型在城市与区域界面的应用;
24、基于多元理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路径与经济绩效研究;
25、城市经济脆弱性评估与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26、不同产业形态(经济业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机制、适应性分析、绩效评价与优选策略研究;
27、城市经济竞争力模型开放应用与多元投融资机制的设计与运行;
28、产城一体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城(新区)空间职住平衡的地产开发运营模式。
有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仍然以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为主,与国际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距离。首先,国外城市规划越来越重视区域研究,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基本是一体的;其次,城市规划越来越关注经济、社会、环境等内容,工程性内容的比重不断下降。随着国际城市规划设计团队参与到我国城市规划实践中,将会促进国内相关大学城市规划学科建设向城市科学的学科建设调整是必然趋势。尽管城市规划学经名称调整后,从建筑学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级学科(城乡规划学),但城市规划仍具有鲜明的工程设计的特征,它是将众多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科学的研究所得应用到城市空间的技术科学。参照我国目前其他具有空间概念的交叉学科演进的特点,如环境科学与工程,城市规划可以定位为城市工程的发展雏形,而城市科学作为从事城市理论研究的主体。因此,面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我国世界城市的建设需要,城市科学的研究最终将系统性地发展为从城市科学学科,并朝城市学方向发展,起到综合性支撑我国城市的发展。
城市趋势研究在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展现出强大的学科发展活力和研究指导价值。从我国城市科学发展的历程出发,研究提出的28项重大研究主题,将全面扎实地奠定起智慧技术与城市趋势接轨,更加深刻地认知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规律,为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稳定发展服务。
(摘自OFweek物联网评论,2016年0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