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广州有条自然山水“龙脉”

    全市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已完成
    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了《广州市地质遗迹保护规划(2015-2025)》,梳理确认了全市175处地质遗迹点,根据地质遗迹分区特征,分期、分层次部署全市地质遗迹保护、整治与提升工程,包括地质遗迹详细调查与评价、地质遗迹保护实施方案编制等,明确在地质遗迹区内,禁止采石、取土、开矿、放牧、砍伐等破坏地质遗迹的活动。
    目前广州已完成全市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增城市地质遗迹调查、番禺莲花山地质遗迹调查及从化天堂顶地质遗迹调查等项目,其中既包括了旅游中的山水名胜、自然风光等自然遗迹,如七星岗海蚀崖地貌地质遗迹,也包括了人类与地质体相互作用和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地质资源的遗迹,如莲花山古采石场地质遗迹。在地质公园的建设方面,广州增城地质公园已经由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授予省级地质公园资格,建园的工作正在推进中。下一步,广州还将制定和完善广州市地质遗迹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地方法规、规章和标准,把广州地质遗迹保护开发纳入法制化轨道。
    越秀山、白云山都是省级地质遗迹
    目前,广州已经认定了175个地质遗迹点。鉴定是否地质遗迹,一方面要看地质体是否具有科学价值,价值有多大,也要考虑这种地质体的稀有性如何、美学价值如何、可保护的内容有多少以及典型性等因素。
    “保护地质遗迹的最好方式是建立地质公园,目前广州仅有增城建立了省级地质公园。”根据国家对地质公园地质遗迹保护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区具体保护对象,地质公园可保护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并科学合理地处理地质遗迹保护与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利用、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诸多关系。目前,广州有2个国家级地质遗迹,其中番禺莲花山已开放,从化天堂顶国家级地质遗迹则尚未开放;而省级地质遗迹就包括了市民比较熟悉的越秀山、白云山、帽峰山等。
    “龙脉”海拔落差1210米世界罕见
    作为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名城,广州的地质文化一直有各种传说。据志书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术士来报:“南方黄云紫气之异,乃‘龙脉’所在,必出异人也。”于是,始皇帝命术士南下,寻“龙脉”以断之。术士寻至南粤白云山前,便命挖山凿沟,以断“龙脉”。据说,白云山南麓景泰坑,与横枝岗间的马鞍山凹地,便是秦兵当时断“龙脉”的痕迹。相传宋朝有个地理师叫赖布衣,在江西大庾岭发现一条“龙脉”的尾端。于是一路向南,追查到广州,发现原来“龙穴”就结在广州。近年,还有民俗学家提出:广州南越王博物馆所处的象岗山,正是广州的“龙脉”。
    传说固然只是传说,从“十一五”开始,在对广州地质遗迹资源的调查过程中,广州的地质科学工作者惊奇地发现,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广州确实潜藏着一条十分独特的山水自然脉络。
    从行政区划看,这条并不宽的地质“龙脉”巧妙地穿过了广州多个区,成为连接整个广州行政区域的自然轴心。而这条山水自然脉络中部的转角位,山地与平原的衔接处,恰好坐落着广州市及广东省的行政中心。
    从水域径流上看,北江、东江两江汇聚,流溪河、增江河两河相依,中间地质“龙脉”一线相连,刚好成为两江两河的最核心中轴分水岭。从地貌框架上看,全球的河口三角洲多是河流与平原并存,地势平坦,像广州这种平原、河流和中轴山脉在三角洲区域同时具备的格局十分罕见。从天堂顶到龙穴岛,海拔顺势而下,从1210米到0米,地貌单元依次为中低山区、山间盆地、丘陵、平原、江湖、海洋,各种地貌,一应俱全。
    从1949年开始统计,广州几乎没有发生过被台风直接穿过的情况,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就与广州山水地形脉络有关系。
                                                       (摘自《广州日报》2015年10月16日)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