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拍摄地貌 科考悭番脚骨力

    古代地理学家徐霞客,跋山涉水记录地貌;在现代,“徐霞客”只要出动无人机,山川地貌就尽收眼底——为了采集不同的地理环境数据信息,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自制了形态各异的20多款无人机,还具备测距、数据实时传输等功能,“秒杀”普通爱好者。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工程师唐光良说,该研究所里的无人机也是去年5月才正式投入使用的。从跋山涉水到卫星照片,再到无人机,地理信息的采集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无人机出现之前,我们主要通过卫星照片进行地理分析,这种方式现在也在使用,但是需要购买别人的卫星图片,还受到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我们要留意地点和时刻,看有无卫星飞过、拍摄时有无云层遮挡等等。”
    但是,使用无人机则可以在野外任何地点进行拍摄,不仅精度比卫星照片高出许多,还可以精确控制传感器与被摄物之间的距离,分辨率大大提高。基于无人机的低空遥感拍摄,对于地理信息采集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市面上的无人机有很多种,地理学家为何要“不务正业”去研发无人机呢?
    “那是因为,市面上售卖的品牌无人机难以满足我们的科研需要,装不下那么多的传感器,也缺乏相应的软件分析功能。”
    唐光良介绍,用无人机进行低空地理数据采集,需要搭载包括普通相机在内的各种传感器,其中相机也分为好几种,普通相机用于可见光的拍摄,出来的图片与普通无人机航拍画面一样;而多光谱、高光谱相机,则用于拍摄地表丰富的多光谱信息。要搭载这些设备,市面上普通的无人机则难以做到,所以他们要自己着手研发无人机。
    无人机能拍什么?农林水利地陷坑
    这些无人机每隔一两周就要外出作业一次,主要在做什么呢?原来,从农林水利的监测分析到市区突然出现的地陷大坑,都是它们的执勤范围。
    比如,庄稼受到冰冻灾害后,无人机通过传感器收集到光谱信息。科学家将这些变化与正常指标比对,就能判断农作物受影响的范围及严重程度。通过无人机,还可以观察荔枝、水稻等各种农作物的长势,预估当年收成。
    在市区发生地陷时,无人机也能帮上大忙。在此前广州科韵路的地陷事件发生后,广州地理研究所就出动了无人机,地陷的范围及深度立即一目了然。
    这个星期六,广州地理研究所部分“奇特”的无人机,将作为全国科普日广州活动的展示项目之一,在华南植物园亮相,供市民参观。
    “高能”无人机达20多款
    广州地理研究所的数据采集工作室让人“叹为观止”。小小一个工作室,放了20多个形状各异的飞行器。据唐光良介绍,这20多款无人机主要分为三类:直升机、固定翼及多旋翼无人机。其中“颜值”最高的当属直升机。最大的一架直升机,机长1.5米,翼展直径超过2米,可以承载10多斤重的器械。固定翼机型也有两架,其中大的一架机长1.8米,但是拿在手上好轻!原来它的机身材料是塑料泡沫,飞行速度快,续航能力强。还有一种是多旋翼无人机,有四旋翼机、六旋翼机和八旋翼机,当然,翅膀越多,力量就越强啦。
                                                        (摘自《广州日报》2015年9月18日)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