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在中山大学举行的“新常态•新路径•新动力广州发展研讨会”上,贵州省原省长林树森作了精彩的学术演讲:
1.广州长期保持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源于国家空间发展战略
二千多年来,广州一直作为华南地区的首位城市(Primate City)而存在,广州的建立与发展源于国家利益的需要。
公元前214年,是广州城的建城之始。唐朝中后期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移向长江流域,广州远洋交通空前频繁,成为东西方海上交通枢纽。北宋时,辽、夏二国阻隔西北,陆地“丝绸之路”继续衰落,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广州成为岭南地区最大的手工业、商业和贸易中心。
2.近代广州的失落及其深层次原因
作为商业中心,广州和上海的易位是“五口通商”之后。除“五口通商”而生成的外部环境变化之外,广州近代的失落还有其深层次的成因:
(一)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经济腹地有限使广州在“多口”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未能完成商贸定城向工商定城转化,建立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制造业基地,形成现代产业中心。
广州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对外贸易有很大的关系。应该说在中国初始工业化时期,新式工厂开始在广州出现,但没有形成像上海、天津、汉口一样的产业中心。
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政广东提倡兴办工业,以广东具有优势的产业制糖业为中心,大力发展各项投资少、见效快的中小型“省营”工业,在珠江三角洲建了一批糖厂,在广州的西村、河南开辟了两个工业区,初步建立了以制糖业为中心,纺织、水泥、造纸、橡胶、化工等几个行业同时发展的工业化格局。这个时期,是新中国建立之前广州工业最发达时期。但这样的辉煌时期没能保持多久,因为除了少数“省营”工厂稍具规模外,多数工厂依然是从属于进出口贸易的加工型小企业,他们的命运取决于进出口贸易的兴衰,终成不了气候,无法在广州形成现代产业中心。
(三)社会的动乱不安改变了广州的贸易环境,迫使广州外贸、商业、航运业、金融业的向外转移。
其一是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占据两广,切断交通线,“广州逐渐与外界隔绝,除五岭以南毗邻该埠之埠地外,商贾咸裹足不前”。
其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广州贸易的打击更为严重。从英法侵略者组成“联军委员会”对广州实行“军事管制”长达三年又九个多月,广州的外国人住宅与官署被洗劫焚毁,中外人士的贸易中心逐渐移到香港,服务于对外贸易的银行、船务、邮务等行业也都跟随离开,广州国际都市的地位每况愈下。
3.新时期广州面临的困难和历史性的挑战
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发展得快主要是工业化的带动,这一轮工业化的过程主要是香港和通过香港而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在这一轮转移中,广州并没有多大的优势,作为老城市,劳动力、费用成本、土地供应这些要素都不如珠三角其他地方。相反,老城市在新体制下的各种负担更加突出。
但其实,造成这种表面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推动力发生问题。
相隔不足一百公里的两个城市执行截然不同的两种经济政策,这才是新时期广州的最大挑战。这一时期在很多人眼里,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完全是香港在起作用,广州完全丧失了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广州已没有任何产业优势可言。彼时,香港以一个国际大都市的面貌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觉得,从历史上看,穗港应完全易位了。“香港回归祖国后,他将代表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珠江三角洲已经有了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再形成一个与香港同等级、同等规模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可能性不大。”
4.世纪之交十年广州的努力
二千多年来广州在华南地区一直没有沦为该地区的次级城市,就是城市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推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百多年来,更准确讲是近二、三十年来,动摇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外在推动机制的作用比历史上有些时间会强烈了一些,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州依然没有丧失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并且,由于世纪之交一段时间内在动力机制调整得较好,终于出现了近一段时期“北上广”的提法。广州正在一步步恢复华南地区最繁华的大都市地位。
广州要保住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只能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保住最根本的东西,打好可能有一天大复兴的基础。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程比目标显得更加重要。
4.1规划建设和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交通系统,水、电、气、通讯系统等工程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包括文、体、卫,学校、公园等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构架,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反映了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
首先是解决区域性交通枢纽工程的建设。支撑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广州机场、港口、铁路枢纽已经落后,当务之急是重新建起世界一流的机场、港口、铁路枢纽,重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2004年8月5日一次转场成功,2004年9月28日南沙港区二期工程建成投产,2004年12月30日广州铁路新客运枢纽广州南站(石壁)正式动工。这些工程都为确保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起到关键作用。
这一时期城市建设重点是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按照“一手抓适应,一手抓提高”的方针加强城市交通规划,突出交通建设的科学性和超前性。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加快城市供水现代化也是那一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性成果。
4.2撤县级市设区和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奠定
研究国际中心城市的功能和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从城市的区域结构层面上看,国际中心城市必然是这个城市群的区域中心;从城市圈层结构上看,国际中心城市无不拥有成为区域核心圈层的以全球经济管理与控制为目标的商务中心(CBD);从城市功能结构上看,它必须拥有可供从容规划建设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组成的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络和生产力重大项目及文、体、卫、公园等社会基础设施的空间,从而最终构成国际中心城市整体而完善的各种功能。
这方面,撤县级市设区之前的广州先天不足。广州
1.广州长期保持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源于国家空间发展战略
二千多年来,广州一直作为华南地区的首位城市(Primate City)而存在,广州的建立与发展源于国家利益的需要。
公元前214年,是广州城的建城之始。唐朝中后期之后,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移向长江流域,广州远洋交通空前频繁,成为东西方海上交通枢纽。北宋时,辽、夏二国阻隔西北,陆地“丝绸之路”继续衰落,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广州成为岭南地区最大的手工业、商业和贸易中心。
2.近代广州的失落及其深层次原因
作为商业中心,广州和上海的易位是“五口通商”之后。除“五口通商”而生成的外部环境变化之外,广州近代的失落还有其深层次的成因:
(一)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经济腹地有限使广州在“多口”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未能完成商贸定城向工商定城转化,建立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制造业基地,形成现代产业中心。
广州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对外贸易有很大的关系。应该说在中国初始工业化时期,新式工厂开始在广州出现,但没有形成像上海、天津、汉口一样的产业中心。
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政广东提倡兴办工业,以广东具有优势的产业制糖业为中心,大力发展各项投资少、见效快的中小型“省营”工业,在珠江三角洲建了一批糖厂,在广州的西村、河南开辟了两个工业区,初步建立了以制糖业为中心,纺织、水泥、造纸、橡胶、化工等几个行业同时发展的工业化格局。这个时期,是新中国建立之前广州工业最发达时期。但这样的辉煌时期没能保持多久,因为除了少数“省营”工厂稍具规模外,多数工厂依然是从属于进出口贸易的加工型小企业,他们的命运取决于进出口贸易的兴衰,终成不了气候,无法在广州形成现代产业中心。
(三)社会的动乱不安改变了广州的贸易环境,迫使广州外贸、商业、航运业、金融业的向外转移。
其一是太平天国起义。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后占据两广,切断交通线,“广州逐渐与外界隔绝,除五岭以南毗邻该埠之埠地外,商贾咸裹足不前”。
其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广州贸易的打击更为严重。从英法侵略者组成“联军委员会”对广州实行“军事管制”长达三年又九个多月,广州的外国人住宅与官署被洗劫焚毁,中外人士的贸易中心逐渐移到香港,服务于对外贸易的银行、船务、邮务等行业也都跟随离开,广州国际都市的地位每况愈下。
3.新时期广州面临的困难和历史性的挑战
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发展得快主要是工业化的带动,这一轮工业化的过程主要是香港和通过香港而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在这一轮转移中,广州并没有多大的优势,作为老城市,劳动力、费用成本、土地供应这些要素都不如珠三角其他地方。相反,老城市在新体制下的各种负担更加突出。
但其实,造成这种表面现象的深层次原因还是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推动力发生问题。
相隔不足一百公里的两个城市执行截然不同的两种经济政策,这才是新时期广州的最大挑战。这一时期在很多人眼里,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完全是香港在起作用,广州完全丧失了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广州已没有任何产业优势可言。彼时,香港以一个国际大都市的面貌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觉得,从历史上看,穗港应完全易位了。“香港回归祖国后,他将代表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珠江三角洲已经有了一个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再形成一个与香港同等级、同等规模的国际经济中心城市可能性不大。”
4.世纪之交十年广州的努力
二千多年来广州在华南地区一直没有沦为该地区的次级城市,就是城市内在动力机制和外在推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一百多年来,更准确讲是近二、三十年来,动摇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外在推动机制的作用比历史上有些时间会强烈了一些,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州依然没有丧失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并且,由于世纪之交一段时间内在动力机制调整得较好,终于出现了近一段时期“北上广”的提法。广州正在一步步恢复华南地区最繁华的大都市地位。
广州要保住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只能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保住最根本的东西,打好可能有一天大复兴的基础。也就是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过程比目标显得更加重要。
4.1规划建设和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基础设施包括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指交通系统,水、电、气、通讯系统等工程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包括文、体、卫,学校、公园等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基本构架,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反映了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
首先是解决区域性交通枢纽工程的建设。支撑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的广州机场、港口、铁路枢纽已经落后,当务之急是重新建起世界一流的机场、港口、铁路枢纽,重构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2004年8月5日一次转场成功,2004年9月28日南沙港区二期工程建成投产,2004年12月30日广州铁路新客运枢纽广州南站(石壁)正式动工。这些工程都为确保广州作为华南地区中心城市起到关键作用。
这一时期城市建设重点是城市道路交通建设,按照“一手抓适应,一手抓提高”的方针加强城市交通规划,突出交通建设的科学性和超前性。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加快城市供水现代化也是那一时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性成果。
4.2撤县级市设区和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奠定
研究国际中心城市的功能和特征,我们可以发现从城市的区域结构层面上看,国际中心城市必然是这个城市群的区域中心;从城市圈层结构上看,国际中心城市无不拥有成为区域核心圈层的以全球经济管理与控制为目标的商务中心(CBD);从城市功能结构上看,它必须拥有可供从容规划建设铁路、公路、航空、海运组成的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网络和生产力重大项目及文、体、卫、公园等社会基础设施的空间,从而最终构成国际中心城市整体而完善的各种功能。
这方面,撤县级市设区之前的广州先天不足。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