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专家献计大珠三角生态城市建设

    2014年10月10-11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香港工程师学会、澳门工程师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广州召开。粤港澳三地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为“大珠三角区域生态城市建设”献计献策。
  已成为三地科技交流与合作品牌
  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香港工程师学会、澳门工程师学会一直致力于推进三地科技交流与合作,并在2000年创办了粵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组织三地的专家学者,就涉及三地可持续发展的诸多议题进行广泛研讨,提出了许多对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建设性意义的新观点、新建议。自创办以来,粵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得到了粤港澳工程、科技界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大力支持,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为增进粤港澳工程、科技界的友谊、交流与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粤港澳三地处于同一个自然生态系统。随着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三地都面临人口、资源、环境如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同问题。第七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以“大珠三角区域生态城市建设”为主题,围绕城市规划与开发、低碳生产生活、生态保护和补偿、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等三地共同关注的专题进行广泛的研讨,既加强了三地科技界专家学者的交流,又丰富了粤港澳之间的合作,其成果将为粤港澳三地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珠三角应建设世界级的生态文明城市群
  会议邀请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署助理署长区伟光,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邓雪娇,澳门工程师学会理事长胡祖杰,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地理学会理事长张虹鸥研究员等分别作相应的主题报告,为珠三角生态城市建设建言献策。
  其中,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形态优化策略”的主题报告中,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张虹鸥研究员根据近30年来对珠三角地区的跟踪调查和研究,结合国际经济发展新趋势,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形态优化策略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重点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阐述了珠三角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和城市群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
  张虹鸥表示,珠三角城镇群未来面临新的发展形势,需要根据新情况,站在更高的视角来重新审视珠三角未来的发展路径。对于未来的珠三角城市群,他勾勒了这样一幅美好的蓝图——它应该是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它应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它应该是一个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它应该是美丽的优质生活圈。这个美好蓝图如何实现?他也从政策和机制上给出了建议:一方面,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提升区域一体化和国际化水平;其次,开展区域规划立法试点工作;再次,创新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此外,还要创新社会管理制度,解决外来工服务本地化问题。根据珠三角城市群未来发展目标,张虹鸥还提出了优化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布局和空间形态的“七化”策略:强化区域发展一体化、推动城市功能高端化、确保空间结构生态化、实现交通网络高速化、促进资源利用集约化、引导城市开发模式新型化、推进社会管理人文化。
  珠三角空气质量改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围绕城市规划与开发、低碳生产生活、生态保护和补偿、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等相应的主题,大会还安排了12个专题报告,对相关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广东省大气环境保护首席专家、省环境监测中心教授级高工钟流举在谈到“粤港澳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机遇与挑战”时表示,从国内横向比较来看,珠三角整体空气质量是比较好的。相对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来说,珠三角大气极端污染程度低,PM2.5年均浓度低,珠三角的整体空气质量略优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但同时,珠三角地区也面临PM2.5来源复杂、且与臭氧形成双重压力,细颗粒比例偏高,天气条件对空气质量影响显著等挑战。“从2013年的情况看,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与国家标准相比差距较大,全省大部分城市大气污染出现波动反弹现象。”
    钟流举认为,大气复合污染形成机制十分复杂,珠三角乃至全省的区域性污染必须用区域治理的办法加以解决,必须继续坚持联防联控,不断改善空气质量,并强化科技支撑。
                                                     (摘自《广东科技报》2014年10月17日)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