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平日一直关心珠江的水文情况,近期他开始研究广州的白鹅潭,近100年来,白鹅潭水域面积从1.1478平方公里减少到0.6090平方公里,李平日说:“这与白鹅潭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白鹅潭是珠江广州段前、后航道及流溪河交汇的节点,而流溪河正是珠江广州段水动力中唯一的一条山地河流”。重大改变究竟是多大?李平日解释道:没有源头的活水,珠江不就成“死水”了么?
作为珠江边长大的广州人,中科院广州分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平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珠江的观察。“前几天我看到海心沙东面停了六艘游艇,要变游艇会么?江面不能再窄了。”他有些忧心。
一封教授的来信
“去年我收到中山大学河口研究所原所长李春初教授的来信,提议明确反对侵占白鹅潭水域。”由此,已80高龄的李平日开始了对白鹅潭的系统研究。他发现,无论是《白鹅潭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白鹅潭商业中心规划》,“都要占用水域,前者说‘位于珠江滨水地区’,‘总用地面积17.29平方公里(含珠江水域面积)’,后者说‘面积约300公顷’,‘水域13.8公顷’。”李平日说,他并不反对开发白鹅潭地区。“从发展经济角度看,开发白鹅潭地区,的确是好办法。但希望在占用珠江江面时,一定要依法依规,岸线管理要严格遵照国家规定。”李平日还找了一些法律条文,他说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令第10号珠江河口管理办法第二十条就已经规定了,禁止在珠江河口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泄洪﹑纳潮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妨碍河口泄洪﹑纳潮的活动”。
面积缩至0.6平方公里
“希望能保留白鹅潭三江六岸的宽阔水面”,李平日还根据地图和遥感资料,计算了自定义的东起珠江隧道、西至人民桥、北达沙面、南抵海珠涌的白鹅潭水域的面积。从测量数据来看,“百年间白鹅潭的面积差不多减少一半”。 经过数据比对,李平日还发现,白鹅潭的面积在解放前的30余年变化较小,符合少沙河流自然淤积慢的规律。解放后的数十年,江面明显缩小。1978年,著名港商霍英东抢得先机,相中白鹅潭畔沙面南岸,填江建中国第一批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缩窄了江面。其后因岸线管理趋严,江面缩窄率又逐渐变小。除了肉眼可见的面积减少外,水下淤浅也在增加。李平日对白鹅潭的历史如数家珍,“白鹅潭畔最具盛名的是沙面,沙面在明代仍是珠江的一个沙洲,称中流沙。初期的中流沙离珠江北岸尚有一段距离,后河道淤浅离北岸沙基一带渐近。”
填白鹅潭珠江变“死水”?
李平日介绍,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据沙面为租界后,就不是“中流沙”了, 而是逐渐与陆地连接。“以沙基涌为隔离带,与陆地相隔,以西桥(英租界)和东桥(法租界)连接江岸。英法建筑洋行、兵营、商店、酒廊、领事馆、网球场等,大肆向珠江伸张扩建,白鹅潭江面北侧日渐缩小。”“一定不能侵占白鹅潭的水面,是有原因的。”李平日谈到:“白鹅潭位于广州市区西部,是珠江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交汇的节点。它上接流溪河,西北汇聚北江左岸芦苞涌﹑西南涌﹑白坭河﹑石井河诸水,西侧接花地涌,可谓水路交通之咽喉。”白鹅潭是珠江广州段水最深、河面最阔之处。李平日介绍:“它的成因很特殊,它位于著名东北—西南向的‘广从断裂’的西南段,正是‘广从断裂’的地质构造作用,加上长期的河流冲刷,使这个地方形成水深十余米的深潭。”据李平日的分析,白鹅潭是珠江广州段唯一具有较强河流冲刷动力的所在。他谈到:“白鹅潭从人类纪年起就接受流溪河的冲刷和堆积,并延续到秦汉时期。没有流溪河的长期冲刷,不可能有此深潭。因为从虎门进来的潮流和潮汐动力不具显著的冲刷造床能力。”也就是说,“‘填了’白鹅潭,就是堵了珠江水动力的‘活水源头’”。
那么珠江广州段的纳潮量将大减,流溪河的河流冲刷力将渐弱,整个珠江广州段的动力条件将发生重大改变。”李平日最为担心的正是这个。
保护环境应是第一位
李平日叹道:“一旦整个珠江广州段的动力条件将发生重大改变,进而可能重蹈汕头港的覆辙。汕头港因填海造地缩减纳潮量而导致港湾萎缩,由20世纪30年代的全国第三大港已经沦为今天不入流的小河港 。”他认为,汕头港当时的选择也许还情有可原,“20世纪中期的国情是粮食严重不足,潮汕地区尤其严重,不得不在汕头港的牛田洋大力围垦种粮以济燃眉之急,但围垦种粮使汕头港纳潮量缩减了51.8%。”结果也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李嘉诚愿为家乡复兴汕头港,请国内多家机构详查研究,多次挖深航道﹑采取建拦沙堤工程等,仍无法恢复汕头港的水动力条件。最终只能放弃汕头港,另在广澳半岛建深水港” 。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广东省政府参事司徒尚纪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白鹅潭开发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方面,他非常赞成李平日的意见,但目前还没有以文字材料正式向有关部门提起。他谈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白鹅潭畔填江修建白天鹅宾馆,在东濠涌口修建江湾大酒店,这两次侵占珠江江面的违规建筑曾遭地理界﹑水利界﹑航运界和广大市民的强烈反对,但最终没有顶住利益。”司徒尚纪表示,这其实是一个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如何平衡的问题,“应该让环境保护、老百姓的公共利益以及长远利益优先”。
(摘自《广州日报》2014年3月20日)
作为珠江边长大的广州人,中科院广州分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平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珠江的观察。“前几天我看到海心沙东面停了六艘游艇,要变游艇会么?江面不能再窄了。”他有些忧心。
一封教授的来信
“去年我收到中山大学河口研究所原所长李春初教授的来信,提议明确反对侵占白鹅潭水域。”由此,已80高龄的李平日开始了对白鹅潭的系统研究。他发现,无论是《白鹅潭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白鹅潭商业中心规划》,“都要占用水域,前者说‘位于珠江滨水地区’,‘总用地面积17.29平方公里(含珠江水域面积)’,后者说‘面积约300公顷’,‘水域13.8公顷’。”李平日说,他并不反对开发白鹅潭地区。“从发展经济角度看,开发白鹅潭地区,的确是好办法。但希望在占用珠江江面时,一定要依法依规,岸线管理要严格遵照国家规定。”李平日还找了一些法律条文,他说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令第10号珠江河口管理办法第二十条就已经规定了,禁止在珠江河口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泄洪﹑纳潮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妨碍河口泄洪﹑纳潮的活动”。
面积缩至0.6平方公里
“希望能保留白鹅潭三江六岸的宽阔水面”,李平日还根据地图和遥感资料,计算了自定义的东起珠江隧道、西至人民桥、北达沙面、南抵海珠涌的白鹅潭水域的面积。从测量数据来看,“百年间白鹅潭的面积差不多减少一半”。 经过数据比对,李平日还发现,白鹅潭的面积在解放前的30余年变化较小,符合少沙河流自然淤积慢的规律。解放后的数十年,江面明显缩小。1978年,著名港商霍英东抢得先机,相中白鹅潭畔沙面南岸,填江建中国第一批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缩窄了江面。其后因岸线管理趋严,江面缩窄率又逐渐变小。除了肉眼可见的面积减少外,水下淤浅也在增加。李平日对白鹅潭的历史如数家珍,“白鹅潭畔最具盛名的是沙面,沙面在明代仍是珠江的一个沙洲,称中流沙。初期的中流沙离珠江北岸尚有一段距离,后河道淤浅离北岸沙基一带渐近。”
填白鹅潭珠江变“死水”?
李平日介绍,自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据沙面为租界后,就不是“中流沙”了, 而是逐渐与陆地连接。“以沙基涌为隔离带,与陆地相隔,以西桥(英租界)和东桥(法租界)连接江岸。英法建筑洋行、兵营、商店、酒廊、领事馆、网球场等,大肆向珠江伸张扩建,白鹅潭江面北侧日渐缩小。”“一定不能侵占白鹅潭的水面,是有原因的。”李平日谈到:“白鹅潭位于广州市区西部,是珠江西航道、前航道、后航道交汇的节点。它上接流溪河,西北汇聚北江左岸芦苞涌﹑西南涌﹑白坭河﹑石井河诸水,西侧接花地涌,可谓水路交通之咽喉。”白鹅潭是珠江广州段水最深、河面最阔之处。李平日介绍:“它的成因很特殊,它位于著名东北—西南向的‘广从断裂’的西南段,正是‘广从断裂’的地质构造作用,加上长期的河流冲刷,使这个地方形成水深十余米的深潭。”据李平日的分析,白鹅潭是珠江广州段唯一具有较强河流冲刷动力的所在。他谈到:“白鹅潭从人类纪年起就接受流溪河的冲刷和堆积,并延续到秦汉时期。没有流溪河的长期冲刷,不可能有此深潭。因为从虎门进来的潮流和潮汐动力不具显著的冲刷造床能力。”也就是说,“‘填了’白鹅潭,就是堵了珠江水动力的‘活水源头’”。
那么珠江广州段的纳潮量将大减,流溪河的河流冲刷力将渐弱,整个珠江广州段的动力条件将发生重大改变。”李平日最为担心的正是这个。
保护环境应是第一位
李平日叹道:“一旦整个珠江广州段的动力条件将发生重大改变,进而可能重蹈汕头港的覆辙。汕头港因填海造地缩减纳潮量而导致港湾萎缩,由20世纪30年代的全国第三大港已经沦为今天不入流的小河港 。”他认为,汕头港当时的选择也许还情有可原,“20世纪中期的国情是粮食严重不足,潮汕地区尤其严重,不得不在汕头港的牛田洋大力围垦种粮以济燃眉之急,但围垦种粮使汕头港纳潮量缩减了51.8%。”结果也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李嘉诚愿为家乡复兴汕头港,请国内多家机构详查研究,多次挖深航道﹑采取建拦沙堤工程等,仍无法恢复汕头港的水动力条件。最终只能放弃汕头港,另在广澳半岛建深水港” 。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广东省政府参事司徒尚纪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白鹅潭开发对水环境造成的影响方面,他非常赞成李平日的意见,但目前还没有以文字材料正式向有关部门提起。他谈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白鹅潭畔填江修建白天鹅宾馆,在东濠涌口修建江湾大酒店,这两次侵占珠江江面的违规建筑曾遭地理界﹑水利界﹑航运界和广大市民的强烈反对,但最终没有顶住利益。”司徒尚纪表示,这其实是一个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如何平衡的问题,“应该让环境保护、老百姓的公共利益以及长远利益优先”。
(摘自《广州日报》2014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