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广州码头的“前世今生”

    从象岗山到南沙
  广州是位列世界前十的著名海港城市,也是世界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海港城市之一。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广州甚至在一段时间内被印度等国的商人视作“中国”的代名词。不过如果从具体的“港口”而言,广州港的位置在过去2000多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如今城市较北边的越秀山麓一带,南移到了南沙等地。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寻觅当年过往港口的踪迹、见证今日港口的恢宏大气,一时间,只感觉时空穿越,岁月倥偬。
    水陆变迁促使码头迁移
  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梁国昭认为,广州在很早时候就有了内港和外港的区分。“内港靠近城区,外港作为大船或者海舶停靠和中转的锚地,分布在离城较远的郊区”。内外港的分布,与古代广州的“天门地户”——石门和虎门水道对应。内港码头主要分布于石门之南,为河港;外港分布于虎门之北,主要为海港。大体上来说,广州的港口、码头的位置迁移的线路是由北而南、由西而东。晋代之后,由于水道的淤积,船只需从更南边的水道进入广州。同时随着狮子洋围垦和淤积的加速,以及海船吨位的增大,外港码头也不断向虎门靠近,今天的南沙港码头已经移到了虎门之外。
  梁国昭指出:“历代广州港口码头位置的变动,同广州地区水陆的变迁颇有关系。2000多年前广州古城南面珠江水面异常宽阔,估计超过2000米,被称为‘海’。根据历史记载等信息,可把千多年前广州城区的水陆分布格局大体概括如下:一个大湖——兰湖,位于城西北;两个半岛——坡山半岛和番(山)禺(山)半岛,位于城南;三个河(海)湾(因无正式名称,今暂以珠江三石名称命名之)——浮丘湾(湾内有浮丘石),位于坡山半岛之西;海珠湾(湾口外有海珠石),位于坡山半岛与番禺半岛之间,为后来西湖之所在;海印湾(湾口外有海印石),位于番禺半岛之东。兰湖水系多支聚合流入浮丘湾;古文溪(甘溪)两分支分别流入海珠湾及海印湾。历代内港码头先后分布在这些湖和湾中。”
  随着珠江北岸不断南移,珠江河面缩窄,北部通港河道淤浅,以及船舶吨位的增大,广州历代港口码头的位置经历了如下变化:“秦汉时的兰湖码头,晋至南朝时的坡山(古渡)码头,隋唐时的光塔码头,宋元时的西澳、东澳、西湖码头,明时的蚬子步(怀远驿)码头,清代的十三行码头,以及清末至民国时期珠江内外航道诸码头等。”
  象岗山一带曾是最早的码头  
  先说内港。现在若到广州解放北路附近的象岗山一带走走,肯定想不到这里曾经是广州最早码头的所在。如今这一带聚集了一大片知名的公共建筑,如老交易会馆、锦汉展览中心、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此外,还有众多民居、写字楼。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象岗山下的古兰湖,曾东起今天的双井街,西至洗马桥,南达西山,北到桂花冈下,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直到清代以及民国时期,驷马涌仍是进城的重要水道,也是每年端午赛龙舟的场所。沿岸还建有天后庙祭祀海神。后来广州河涌改造,驷马涌的不少河段变为暗渠。2010年10月,在东风西路和康王路交界处的驷马涌水道旁,建起了一座文化体育广场。现在在这里可以看到雕塑家唐大禧设计的四只青铜马,成为该古水道的纪念。
  兰湖码头使用时间很长,唐代还曾作为避风港。但当时广州主要的码头区已移到光塔一带,“当时珠江岸线大概在惠福路之南,文明路之北。光塔码头就位于坡山半岛西侧的浮丘湾畔,其西边(即今之西关一带)是属于兰湖流域的河涌纵横的低洼沼泽地。” 因逐渐淤塞,元代时码头西移到彩虹桥。
  梁国昭指出,宋代广州城扩建,在子城两侧加建东城和西城。光塔码头所在的浮丘湾已演化为南濠被包在西城之内,海印湾演化为清水濠,被包在东城之内。两濠分别被称为西澳和东澳,是宋时广州最重要的内港码头区。宋至明初海珠湾已演化为西湖,“可能也是一个内港码头之所在”。
  谁能想到,当年辽阔的水面,如今已变成西湖路、惠福路一带林立的店铺和云集的高楼?
  明永乐年间,广州内港码头西移到蚬子步(在今杨巷路之西的怀远驿街),并在那里置怀远驿,作为接待外商之所。到了清代,码头更移到十三行之南。
    孤悬海中的小岛今成现代化码头
  再看外港。今天的西场一带,分布着电厂、住宅区、写字楼,按照梁国昭的推测,2000多年前这里是驷马涌口附近珠江边的一个红岩岛,西汉大夫陆贾初次出使南越国就是在此登陆。这里与南梁时达摩和尚在广州登岸的地点西来初地,以及宋时花地河出口处的大通古港等,应当都属于不同时期的广州外港。
  不过古时广州最重要的外港当属位于今黄埔区南海神庙(波罗庙)附近的扶胥港。扶胥港可能最早形成于晋代,作为广州外港延续了千年时间。明代以后,由于受泥沙淤积的影响,扶胥港波罗庙码头迁移至琶洲黄埔村,始有“黄埔港”之名。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从海路来广州的船只不断增加,广州外港的地位不断提升。1937年,在波罗庙上游6000米处兴建“黄埔新埠”,即今之黄埔老港。“1973年开始在老港区下游东江口西南的墩头基建设黄埔新港。1987年又在老港区下游15千米处的东江南侧动工兴建新沙港区,继而于21世纪初开始建设南沙港区。”曾经孤悬海中的小岛龙穴岛及其周边填海地,现在成为南沙港的主要码头泊位区,充满现代气息。
  梁国昭认为,与南岭诸通道相接的各河流从东、西、北三面向广州汇集,最后通向大海,这种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使广州作为一个港口得到非常广阔的内陆腹地,覆盖了大半个中国。这是广州成为华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始发港的地理基础。
                                                        (摘自《广州日报》2013年6月18日)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