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穿广州城而过,近六千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城市发展等的影响而变迁。总的趋势是变窄变浅。从六千年前高海面时的宽约4000m,汉代约2000m,晋代约1700m,唐代约1400m,宋代约1100m,明代约650m,清初约500m,迄21世纪初为264m,海珠桥段仅余约180m,缩窄率约达0.6m/a。近百年最高水位水深变浅率达到1cm/a。
不论历史和现代,珠江岸带(含江滨水域与岸上陆域)都是最具交通方便和景观优胜的黄金地带。在珠江仍宽达千数百米的古代,顺应自然淤积之势,填河扩城是无可非议的。但在现今珠江已缩窄至平均宽度仅余二百余米,个别河段仅170-180m,已不及汉代的1/10的严峻形势下,母亲河珠江已不容不肖子孙继续肆意侵占。否则,珠江会从古代的“海”演变成“江”,最后缩窄成“涌”。珠江较大河涌黄埔涌宽处达115m,而珠江最窄处仅170m,比黄埔涌宽已不足3/2。若按赤岗塔的淤积加人为作用每年1.7m计,不数十年,珠江就会变为“珠涌”。通过计算认为现仍甚为宽阔的珠江口伶仃洋在自然状态下约241年会淤成伶仃河。南方日报记者在《走向蓝海》文章中提出警告:“填海造城是把‘双刃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教授在讨论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时指出:“现在城镇化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对自然和环境的重视还不够,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上项目,……比如有些城市的水患非常厉害,在一定程度上的原因就是填河湖造成的”。广州地理研究所李平日研究员去年曾通过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原会长邵源堃向陈建华市长反映要十分慎重对待“珠江江岸规划”的修订。广州市人大会议《关于打造珠江黄金岸线,进一步推动广州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大都市建设上新台阶的议案》(2012年4月19日审议),也存在重视在江岸上项目,忽视严格控制侵占岸线会造成城市安全隐患的危险问题。希望通过珠江古今变迁,引起有关决策部门和广大市民对珠江可能在数十年后变成“珠涌”的危险有所警醒。这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
珠江缩窄成“珠涌”,不仅是景观改变,更严重的是在上游洪水下游潮水基本不变的常态下,由于过洪断面缩窄,纳潮能力缩小,同量的洪、潮水,将招致广州洪、潮、涝灾害大增。广州的水位将大升。广州出现“水淹七日”、“水浸三月”那样的严重情景将会出现。那时,广州危矣!自然淤积是难以避免的,但人为侵占江滨是政府和人民可以掌控的。已到了下决心严格控制珠江和江面的时候了,否则珠江真的变成“珠涌”,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广州又规划在海心沙及对岸建游船码头,此事关系江岸缩窄,需特别慎重。
(摘自2013年广州炎黄研究会“广州古城文化研究对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研讨会论文)
不论历史和现代,珠江岸带(含江滨水域与岸上陆域)都是最具交通方便和景观优胜的黄金地带。在珠江仍宽达千数百米的古代,顺应自然淤积之势,填河扩城是无可非议的。但在现今珠江已缩窄至平均宽度仅余二百余米,个别河段仅170-180m,已不及汉代的1/10的严峻形势下,母亲河珠江已不容不肖子孙继续肆意侵占。否则,珠江会从古代的“海”演变成“江”,最后缩窄成“涌”。珠江较大河涌黄埔涌宽处达115m,而珠江最窄处仅170m,比黄埔涌宽已不足3/2。若按赤岗塔的淤积加人为作用每年1.7m计,不数十年,珠江就会变为“珠涌”。通过计算认为现仍甚为宽阔的珠江口伶仃洋在自然状态下约241年会淤成伶仃河。南方日报记者在《走向蓝海》文章中提出警告:“填海造城是把‘双刃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教授在讨论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时指出:“现在城镇化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对自然和环境的重视还不够,想得更多的是如何上项目,……比如有些城市的水患非常厉害,在一定程度上的原因就是填河湖造成的”。广州地理研究所李平日研究员去年曾通过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原会长邵源堃向陈建华市长反映要十分慎重对待“珠江江岸规划”的修订。广州市人大会议《关于打造珠江黄金岸线,进一步推动广州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大都市建设上新台阶的议案》(2012年4月19日审议),也存在重视在江岸上项目,忽视严格控制侵占岸线会造成城市安全隐患的危险问题。希望通过珠江古今变迁,引起有关决策部门和广大市民对珠江可能在数十年后变成“珠涌”的危险有所警醒。这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
珠江缩窄成“珠涌”,不仅是景观改变,更严重的是在上游洪水下游潮水基本不变的常态下,由于过洪断面缩窄,纳潮能力缩小,同量的洪、潮水,将招致广州洪、潮、涝灾害大增。广州的水位将大升。广州出现“水淹七日”、“水浸三月”那样的严重情景将会出现。那时,广州危矣!自然淤积是难以避免的,但人为侵占江滨是政府和人民可以掌控的。已到了下决心严格控制珠江和江面的时候了,否则珠江真的变成“珠涌”,我们将成为历史罪人!广州又规划在海心沙及对岸建游船码头,此事关系江岸缩窄,需特别慎重。
(摘自2013年广州炎黄研究会“广州古城文化研究对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研讨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