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日:东濠涌北段应该通,但不赞成揭盖通

    事态进展    东濠涌二期中北段拆迁补偿方案正在征求意见中,距离2月28日终止期,还有4天。昨日,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务院津贴专家李平日教授约见记者,表达了自己对东濠涌二期揭盖复涌的看法。李平日教授说:我赞成通,但不赞成揭盖通。
    南段治理很成功,北段情况并不同    昨日,在李平日的家中,记者进行了访谈。80岁的李教授,思路清晰地讲述着他对东濠涌南段和中北段治理的理解和见解。
    “我认为东濠涌南段的治理是成功的,但是不能复制到中北段,因为中北段与南段在各方面的条件都大不相同。”在总起了这个观点后,李平日一一展开论点。
    首先,南段的上空有部分是高架桥,民居多为残旧砖木结构低矮老平房,地貌为河海冲积平原,无需揭盖。东濠涌的中北段揭盖工程不仅工程浩大,沿线房屋拆迁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且多为近年新建的7至9屋楼宇。征收补偿费用高且巨大,虽号称为“一号民生工程”,但极易流为“损民、扰民工程”。
    其次,由于麓湖非汛期水位比东濠涌北口低,复涌后,需在越秀南路建一个二级泵站,把下游的净化水抽到麓湖再下送,即需全段补水,这又需要花费大量财力。当记者问到:教授心中有何解决方案时,李平日说出四个字:“因地制宜”。提高麓湖的水位,使其自然流入东濠涌,以减少建泵站和净水站的费用支出。
    第三个让李平日教授担忧的,是二期工程涉及广九铁路及环市路、东风路等重要主干道和地铁五号线。“复涌从麓湖南行,必须经麓景路,而麓景路现为南北向重要通道,东濠涌揭盖规划把河涌置于麓景路中央,两旁只保留两车道,就像现今的新河浦。目前东濠涌中北段无截污设施,揭盖必须建设截污管、截污闸、污水泵站等工程。为开涌,让马路、公路、铁路塞住或重移,可能吗?”
    第四个疑问,来自对人文景观的关心。李平日说,多年历史形成及留存的近代名建筑,例如老字号北园酒家、民国时期名校广州女子师范学校旧址、越秀宾馆等人文景观,都在东濠涌中北段上,除已知北园保留外,其他建筑的去留均不清晰。
    “‘打造云山珠水相连’、穿越广州老城中心的‘广州市中心生态绿轴’的美好愿望,我们认同,只是中北段有相当长的地方,都是暗渠、涵洞,与南段绝不相同。‘云山珠水水相连’只能是‘水相连’,风景和绿道不可能相连。”李平日肯定地说。
    治理河涌须考虑,十年后气候变暖    在谈及东濠涌二期揭盖思考时,李平日教授还提到了治理的前瞻性问题。他说,要考虑数十年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大环境变化,否则,堤防不堪水位提高可能引起漫顶。暴雨量加大和频率增高,会引发下水道、河涌排水新困难,那时,水浸街会更频繁,更严重。
    “落大雨,水浸街”的童谣,广州人都会唱,可这童谣的背后真的有科学道理。从地理形态上讲,广州地势低,河涌多,通则不淤,不通则大淤。
    据长期作热带地质研究的李平日教授说,广州的平均海拔为2-3米,而据有效数据显示,广州近80年来的珠江最高水位逐渐上升,约高出近1米。
    “全球总体气候是趋暖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陆地周边水位会上升,这都是广州治理河涌需要考虑的因素。”李平日认为:“因为长期自然淤积和人力作用,广州众多潮汐汊道已越来越浅、越来越窄,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涨落潮动力,用拓宽、挖深的方法增加其纳潮量。”
    淤塞了六七十年,短短几年怎根治?    李平日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广州河涌治理绝非几年就能根本解决,必须认识其长期性,且需要有长远规划。
    据李平日介绍,他在青少年时期常目睹疏浚工人用竹箩运走河涌淤泥、杂物,宅旁的玉带濠当时水清见底,无味无臭。抗日战争波及广州后,河涌才无人清疏,日渐淤塞。
    “如从广州沦陷计起,广州河涌已有近70年淤塞恶化历史,故绝非短期能恢复净化。”李平日说,“加之随着工业化的污染和人口激增引起的生活污水以几何级数大量增加,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广州河涌水质逐渐恶化,渐黑渐臭,一发不可收拾。历史状况及治理工程的浩大,决定了河涌治理的长期性。即使投入巨资,亦非到2012年便能‘不黑不臭’,5年便可‘所有河涌消除黑臭现象’ ”。
    “打持久战”成为李平日心里的目标。“淤塞、污染了六七十年,能在20年内修复已算很迅速很有成效了,哪能要求短短几年就根治呢?”
    “欲速则不达”是至理名言,李平日将它应用在了对广州治水的理解之上。“治水属于系统工程,必须有全面、长远、系统的规划,不能‘随心所欲’,随领导人的交替而变更,要在长远规划的指引下,一步一个脚印、持之以恒地实施河涌治理工程。”李平日说,“我年事已高,没有多少能量发挥了,只想从专业的角度,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供有关同志参考。”
                                                        (摘自《羊城晚报》2012年2月24日)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