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地域分异

    以2006年的《中国地理学家及地理单位名录》为资料来源,其所录的地理学家多数为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教授、研究员。总计357人,其中男性338人,女性19人。通过对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资料的解读,分析其时空演化规律,揭示具有地理专业背景人才地域分异的一般特征,对影响地理人才成长和地域分异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通过分析表明,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的地域分异表现为:
    (1)在人才总数上,东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西部。在东部沿海地区,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江浙沪、福建、港澳台、广东和海南,地理教授、研究员总量为164人,占总数的45.9%;中部地区,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10省区,地理人才为114人,占总数的31.9%;西部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共11省,人数为79人,占总数的22.2%。南方明显多于北方,沿海多于内陆。南方的地理教授、研究员214人,占总数的59.9%;北方143人,占总数的40.1%。青年地理教授、研究员占本区的比例,东部地区低于中部,中部低于西部的空间特征。
    (2)在年龄构成上,呈现“两头大、中间小”,青年地理教授、研究员比重大。在性别构成上男性多于女性。
    (3)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籍贯空间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地域不平衡,表现出较强的文化和经济趋向。其多集中于江苏、陕西、浙江、广东和上海等市。其中,江苏最多39人,其次是陕西32人,广东26人,浙江24人,上海22人,安徽20人,湖南和山东为19人,青海、宁夏仅1人。南方明显多于北方,沿海多于内陆。东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西部,基本上与各省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应。
    (4)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工作地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更强的文化和经济趋向。一般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往往是地理教授、研究员的空间聚集中心。在北京工作的地理教授、研究员有94人,占整个东部人才的41.0%。长三角地区(江、浙、上)有70人,占整个东部人才的30.6%。以广东为主的珠三角地区,有教授、研究员44人,占整个东部人才的19.2%。3个地区分布208名教授、研究员,占东部人才总数的90.8%,占整个人才总数的58.3%。其工作地的核心有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次核心为四川;中间区包括陕西、甘肃、新疆、吉林和安徽。次边缘区有山东、辽宁、河南、湖北和福建。边缘区有青海、西藏、内蒙、黑龙江、山西、浙江、湖南、江西、云南、贵州和海南。
    (5)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空间演化特征,改革开往之前主要集中分布于东南,改革开放后无论是籍贯地,还是工作地,西进趋势明显。
    (6)中国当代地理教授、研究员区域分异主要影响因素在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地理教育资源的空间不均、学科特征和时代背景等,其中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地理人才的成长,不只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者是专业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地理学发展的关切和时代的需要。
                                                    (摘自《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第10期)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