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理所研究员梁国昭畅谈水八景评选:广州应建成人水和谐之城

    长期研究广州湿地的著名地理学家、广州地理研究所梁国昭研究员接受新快报记者专访,讲述“白荷红荔半塘西”的广州岭南水乡之美,指出历代羊城八景中近半为“水景”,还表示广州应该是一座“人水和谐”的水城。  
  老广州:古时繁华区都是近水地  “以前广州城内部的水系纵横交错,就像现在的威尼斯一样,很多居民出行都靠船。”梁国昭说。根据历史记载,至少在宋代或更早的时候,广州城内就形成了六脉渠水道网。六脉渠又与许多东西向的支渠相连,形成密集的水网,通达城区几乎每个角落。资料显示,目前广州老八区河涌有231条,总长913公里。
  在明代,广州最早的繁华之地就是玉带濠。明末清初广东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描述当时繁荣景象:“当盛平时,香珠犀象如山,花鸟如海。番夷辐辏,日费数千万金。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
  清初,玉带濠衰落了,繁华的地方转移到“河南”的漱珠涌。据梁国昭研究了解,清代时,朝廷很限制外国人的活动,外国人只是在周末时,才被允许到漱珠涌吃喝玩乐。因为漱珠涌出口正对着十三行(当时对外出口的港口),所以很繁华。
  清末民初,漱珠涌也衰落了。商业繁华之地转移到了西关。
  老八景:历代八景中一半是水景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古诗曾这样描绘广州古城景致。广州城河网纵横交错,湖泊、沼泽点缀其中,成为古城景观的基础要素。羊城八景自古便是羊城风景名胜的精粹,“据我粗略统计,历代羊城八景中,水景大概占了一半。”梁国昭说。
  他指出,宋元两代都榜上有名的“扶胥浴日(今南海神庙东侧庙头村一带)”和“石门返照(今白云区石井小北江与流溪河相汇处)”,都是以观赏水景闻名。
  此外,八景中还有“海山晓霁”、“珠江秋色”、“菊湖云影”、“蒲涧濂泉”、“光孝菩提”、“大通烟雨”等都是广州的水景。西关地区更是以“一湾春水绿,两岸荔枝红”成为南国水乡景致的代表。
  新广州:城区水面率应不低于10%   “事实上,有了珠江和200多条河涌,广州现在也是水城,但还应建设成为水景更美、人水和谐的水城。”梁国昭表示,广州是中国少有的水多的城市之一,以前就是因为没有注重环保,才使不少河涌消失掉。
  岭南水乡是与江南水乡齐名的中国两大重要水乡之一,如果说“杨柳青青江水平”是江南水乡一个典型景色,那么“白荷红荔半塘西”就是岭南水乡特别是荔枝湾水乡的一幅代表性图画。
  对于广州城市规划中湿地的保护,梁国昭认为城区湿地率(水面率)应不低于10%,尽量达到17%或更高,城市景观建设体现出亲水性,建筑风格和布局与湿地环境相协调,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应该兼顾湿地的六大功能:水利功能、生态功能、景观美学功能、文化功能、生产功能和旅游开发功能。
  新八景:建议漱珠涌也揭盖复涌   梁国昭说,经过广州碧水蓝天工程的建设,如今,荔枝湾、东濠涌再现,成了市民观赏游玩的好地方。虽然荔枝湾跟以前不大一样,少了以前的“野性(自然景色)”,看不到多少荔枝树,还有点短,“但已经算美景了”。梁国昭还提议,将曾经繁荣一时的漱珠涌揭盖复涌,与现在的白鹅潭、荔枝湾、沙面、十三行一带建设成一个水文化为主题的历史文化街区。“因为漱珠涌附近还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像邓世昌纪念馆、潘家大屋、潘家花园等。”
  水文化:视“水”为财“水”不离口  梁国昭说,广州的水文化还表现在方言里。在这个水文化浓厚的城市,广府人说话更是“水”不离口。
                                                       (摘自《新快报》2010年12月17日)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