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界积极助推科学旅游

    地质公园:科学旅游时代的到来
    “地质公园的出现,是中国旅游业进入科学旅游时代的标志,也是一个里程碑”。在近日举办的中国旅游地学25周年纪念报告会上,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会长陈安泽作上述表示。
    我国建立国家地质公园始于2000年,由国土资源部组织专家对申报地进行综合考察和评审。“地质公园的申报,如果不进行科学论证,就不会成功。地质公园本身就是科学公园,如果不讲科学、不用科学,就会取消。”陈安泽再三强调地质公园中科学的重要性。
    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科学与旅游系教授严国泰看来,是游客的需求迫使风景区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地质公园的科学含量非常高,无论从生态环境还是地质、地貌的成因等方面来说,都还有很多没有探明的知识,而旅游就成了一个探明知识的过程。”严国泰说。
    对此,多年从事旅游研究的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郭来喜认为,随着科学旅游时代的到来,对旅游的定义也要有所发展。在他看来,旅游表象上是消费,实际却是“蕴涵着培育生产力功能的特殊消费行业。通过旅游,要获得信息,增加知识,开拓眼界”。
    陈安泽则表示,尽管我们已进入科学旅游时代,但也只能说是刚刚起步,与国际接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给游客讲清楚景区的地质、地貌等科学知识并非易事。地质景观在传统旅游中总会被赋予很多神话传说,比如看到一个奇特的石柱,就会说“这是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但对于景观的类型、地质构造特征、形成原因等科学内容,大众则知之甚少。
    对于旅游业进入科学时代的说法,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作了进一步解释:“应该说,旅游早就进入了科技时代,因为是科技手段的进步使得大众旅游成为可能。陈安泽教授所说的进入科学时代,是进入了科学精神时代和科学教育时代。” 吴必虎认为,这种现象与那个时代的科学精神不强有关。“人们接受了地质公园这种科学的解释方法,如果不能提供解释,游客就不满足,旅游产品质量就不高。社会的整体进步,使得旅游业的规划和管理等都要发生变化”。
    旅游地学:让旅游充满科学内涵  
    需要指出的是,正是旅游地学家提出了创立中国地质公园体系的建议,才将旅游带入了科学时代。 其实,“旅游地学”是中国地学界的独创。吴必虎说:“在全球的学科分类中,并没有旅游地学这个名词。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地学,经过国际交流,会为外国人所了解和接受”。1985年春天,伴随着改革开放中旅游业兴起的大潮,地质学界和地理学界共同走在为中国旅游业服务的前列,创立了一门新兴学科——旅游地学。同年,在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筹备委员会”。
    在纪念报告会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总结了旅游地学25年来的成果。她说:“以‘在发展旅游中加强地学调查研究工作’为起点的旅游地学,把对专业知识的探索和促进旅游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提交了中国第一份《全国旅游资源分布图》,推出了第一本《旅游地学概况》学科教材,编撰了第一部旅游地学专业词典。此外,每年都围绕旅游地学理论、实践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形成论文集。”
    杜一力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旅游业认识、认知各种地质、地理的科学价值和旅游价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丰富了旅游资源范围,拓展了旅游资源开发空间,深化了旅游产品的科学内涵。
    旅游地学对地质公园建设和科学旅游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同样得到了公园管理者的印证。 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负责人韩跃平介绍说:“首先,我们聘请专家围绕地质遗迹的开发与保护,编制了高标准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其次,充分利用景区地质遗迹,通过开辟地质旅游线路、修建地质遗迹解说牌、丰富景区解说系统、开展地质科普活动等途径,提升了景区的科学内涵。”
    2001年11月,云台山被正式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后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几年来,云台山年接待游客量从不足20万人次,蹿升至326万人次,门票收入突破2.5亿元。
    常年从事矿产地质学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翟裕生,近年来受邀参加了国家地质公园和矿产公园的评审工作。他在纪念报告会上表示:“地质公园是地学与美学的结合,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目前,旅游业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就是建设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杜一力对旅游地学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希望:“更深入地把地质、地理学专业知识内化到生动的旅游产品开发中,更生动地把祖国山川大地上所拥有的知识和科学变成旅游的生产力和吸引力。”
    作为中国旅游地学的发起人和创始人之一,陈安泽与旅游地学一同走过了二十五载。他认为,旅游地学尚属“青年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旅游时代,“必须对旅游地学的核心理论——地球科学进行深度挖掘,吸收地学理论与方法的精髓,坚实其理论基础,要对旅游地学新的支撑理论——美学、环境科学、景观科学、旅游学等给予充分重视,吸收这些学科的精华,以拓宽旅游地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
                                                        (摘自《科学时报》2010年9月29日)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