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水歌、疍家人、艇仔粥、划龙船、祭海神……这一串串组成广州历史元素的关键词,无一不与水有着关联。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就在广州南海神庙;清朝十三行一口通商,远渡的货船,令广彩名扬海外;黄萧养起义,诞生一个美丽的白鹅潭传说,两千多年的古老历史,珠江河畔的广州因水得城,发展也由水而起。早在宋朝时期,广州就建有护城河,水上交通网纵横交叉,城内船艇如梭,店铺如林。尤其是南濠畔街,“商业之盛过于秦淮十倍”。直到今天,古老的珠江依然连通着这座城市的生活与夜景。
“治水兼治景”,广州水治理如今迈开重要的一步,这就是广州水文化的传承。“先走一步”的荔枝湾涌将现昔日“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美景。长期从事岭南湿地研究的广东著名湿地研究专家、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梁国昭表示古广州城水网密集是座不折不扣的水城,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广州的水文化、水故事:
河涌格局——昔日:宋代已有完善六脉渠网。根据各种记载和发现以及后来考古遗址的发掘,我们可以推出,至少在宋代或更早时候,广州城内就形成了完善的六脉渠水道网。六脉渠是在原天然河道和干谷的基础上加以人工开凿而成的六条主干运河(称为渠)。今朝:河涌揭盖再现水乡胜景,一份数据显示,如今广州老八区河涌多达231条,总长913公里,其中一些被加盖成为地下涌。
码头变迁——最早码头:秦汉时象岗山下兰湖码头。两千多年前的珠江,水面宽阔超过两千米,被广州人称为“海”。一千多年前,广州城区的水陆形成一大湖、两半岛、三河湾格局。也就是广州第一大湖兰湖;半岛是位于城南的坡山半岛和番(山)禺(山)半岛。广州的三个河湾,按珠江三石将其命名为浮丘湾(坡山半岛之西)、海珠湾(坡山半岛与番禺半岛之间)和海印湾(番禺半岛之东)。兰湖水系多支聚合流入浮丘湾;古文溪(甘溪)两分支分别流入海珠湾及海印湾。历代内港码头就在这些湖和湾中分布。
西湖内港——水域变成商业旺地西湖路。宋至明初海珠湾已演化为西湖,可能也是一个内港码头之地。宋西湖(在今西湖路和广州起义路一带)面积宽广,水量丰富。西湖水出城处,城南江边天妃庙之西有水馆驿(即五羊驿,位于今海珠广场西北),是接待外来宾客之所。 很早以前,广州港就有外港和内港之分。南朝时达摩在广州登岸的地点西来初地(今华林寺附近),以及宋时花地河出口处的大通古港,离当时的城区稍远,也带有外港的性质。广州最重要的外港当属南海神庙(波罗庙)附近的扶胥港,明代以后,泥沙淤积使得港口再度外迁至琶洲黄埔村,始有黄埔港之名。1937年,在波罗庙上游6千米处兴建“黄埔新埠”,即今之黄埔老港。今日的广州港,由内港区、黄埔港区(新港和老港)、新沙港区和南沙港区组成,年吞吐量超两亿吨成为世界十大港口之一。
水文化水故事——800年习俗扒龙船。2008年1月22日,达40.43米、重量4吨,30岁广州猎德村“退役”龙船“花龙”,被缓缓从冰冷的涌底托出水面,被小心翼翼移进省博物馆新馆,成为国内博物馆馆藏最长的文物。
猎德村建村将近900年,村民扒龙船习俗就有800年。“龙船精神”展示的是“广府文化”的向上精神。在广州,有村落的地方就有河涌,有河涌就少不了扒龙船,每年扒完的龙船都会被深埋在河涌泥底使龙船保湿不裂。请龙船要选吉日良辰。初一龙船“招景”,即之前向各兄弟村、老表村、友好邻村发出邀请,欢迎龙船驾临敞景增光,应邀前来聚会的龙舟叫“应景”;来看龙船的人叫“趁景”。这也是村与村,宗族与宗族之间一次走亲戚活动,同时也是展示各村实力的大表演。
水文化水故事——广府方言“水”字常常挂口边。说广府方言的人几乎是“水”不离口。岭南人视水为财,于是“水”就常常成了“钱”的代名词。工资叫“薪水”,交钱叫“磅水”,补钱叫“补水”,路费叫“水脚”,一千元叫“一撇水”,一百元叫“一够水”,财源广进叫“猪笼入水”,把别人剩下的钱赚走叫“捞净水”。 更有趣的,普通话词语里的“风”字,到了岭南就往往变成“水”字,威风叫“威水”,看风(盯梢)叫“睇水”,通风(报信)叫“通水”。 “水”字还可以引申出许多意思,形容路程远,不管这条路是水是陆,一律叫“很远水路”;乘车兜风,叫“游车河”。水生动植物也常被利用来作比喻。例如“咸鱼翻生”,“倒泻箩蟹”,“炒虾拆蟹”,“水过鸭背”,“失魂鱼”,“大头虾”,“鱼头魂”等等。 北方人常会给小孩起个“狗儿”、“狗剩”之类的诨名,而广州的小孩则常常有“虾仔”、“虾球”之类的外号,初生的婴儿叫“苏虾”,连成年人也不乏叫“虾叔”、“虾公”的。
清代外国人眼中的珠江——在中国生活了40年的美国人亨特1825年首次到广州只有13岁,他在《广州“番鬼”录》一书中,称珠江是“一座水上浮城”,他这样描述:“珠江,通称为省河,1825年2月21日呈现出与20年后大不相同的现象……从内地来的货轮、客船、水上居民和涌内地来的船艇、政府的巡船及花艇等,其数目是惊人的。此外,还有舢板,以及来往河南的渡船,还有一些剃头艇及岸上店铺所出售的日用品……总而言之,简直是一座水上浮城,毫不停息的活动,低微的噪音,生机勃发的愉快欢畅。”
(摘自《广州日报》2010年6月7日)
“治水兼治景”,广州水治理如今迈开重要的一步,这就是广州水文化的传承。“先走一步”的荔枝湾涌将现昔日“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美景。长期从事岭南湿地研究的广东著名湿地研究专家、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梁国昭表示古广州城水网密集是座不折不扣的水城,为我们讲述了一段广州的水文化、水故事:
河涌格局——昔日:宋代已有完善六脉渠网。根据各种记载和发现以及后来考古遗址的发掘,我们可以推出,至少在宋代或更早时候,广州城内就形成了完善的六脉渠水道网。六脉渠是在原天然河道和干谷的基础上加以人工开凿而成的六条主干运河(称为渠)。今朝:河涌揭盖再现水乡胜景,一份数据显示,如今广州老八区河涌多达231条,总长913公里,其中一些被加盖成为地下涌。
码头变迁——最早码头:秦汉时象岗山下兰湖码头。两千多年前的珠江,水面宽阔超过两千米,被广州人称为“海”。一千多年前,广州城区的水陆形成一大湖、两半岛、三河湾格局。也就是广州第一大湖兰湖;半岛是位于城南的坡山半岛和番(山)禺(山)半岛。广州的三个河湾,按珠江三石将其命名为浮丘湾(坡山半岛之西)、海珠湾(坡山半岛与番禺半岛之间)和海印湾(番禺半岛之东)。兰湖水系多支聚合流入浮丘湾;古文溪(甘溪)两分支分别流入海珠湾及海印湾。历代内港码头就在这些湖和湾中分布。
西湖内港——水域变成商业旺地西湖路。宋至明初海珠湾已演化为西湖,可能也是一个内港码头之地。宋西湖(在今西湖路和广州起义路一带)面积宽广,水量丰富。西湖水出城处,城南江边天妃庙之西有水馆驿(即五羊驿,位于今海珠广场西北),是接待外来宾客之所。 很早以前,广州港就有外港和内港之分。南朝时达摩在广州登岸的地点西来初地(今华林寺附近),以及宋时花地河出口处的大通古港,离当时的城区稍远,也带有外港的性质。广州最重要的外港当属南海神庙(波罗庙)附近的扶胥港,明代以后,泥沙淤积使得港口再度外迁至琶洲黄埔村,始有黄埔港之名。1937年,在波罗庙上游6千米处兴建“黄埔新埠”,即今之黄埔老港。今日的广州港,由内港区、黄埔港区(新港和老港)、新沙港区和南沙港区组成,年吞吐量超两亿吨成为世界十大港口之一。
水文化水故事——800年习俗扒龙船。2008年1月22日,达40.43米、重量4吨,30岁广州猎德村“退役”龙船“花龙”,被缓缓从冰冷的涌底托出水面,被小心翼翼移进省博物馆新馆,成为国内博物馆馆藏最长的文物。
猎德村建村将近900年,村民扒龙船习俗就有800年。“龙船精神”展示的是“广府文化”的向上精神。在广州,有村落的地方就有河涌,有河涌就少不了扒龙船,每年扒完的龙船都会被深埋在河涌泥底使龙船保湿不裂。请龙船要选吉日良辰。初一龙船“招景”,即之前向各兄弟村、老表村、友好邻村发出邀请,欢迎龙船驾临敞景增光,应邀前来聚会的龙舟叫“应景”;来看龙船的人叫“趁景”。这也是村与村,宗族与宗族之间一次走亲戚活动,同时也是展示各村实力的大表演。
水文化水故事——广府方言“水”字常常挂口边。说广府方言的人几乎是“水”不离口。岭南人视水为财,于是“水”就常常成了“钱”的代名词。工资叫“薪水”,交钱叫“磅水”,补钱叫“补水”,路费叫“水脚”,一千元叫“一撇水”,一百元叫“一够水”,财源广进叫“猪笼入水”,把别人剩下的钱赚走叫“捞净水”。 更有趣的,普通话词语里的“风”字,到了岭南就往往变成“水”字,威风叫“威水”,看风(盯梢)叫“睇水”,通风(报信)叫“通水”。 “水”字还可以引申出许多意思,形容路程远,不管这条路是水是陆,一律叫“很远水路”;乘车兜风,叫“游车河”。水生动植物也常被利用来作比喻。例如“咸鱼翻生”,“倒泻箩蟹”,“炒虾拆蟹”,“水过鸭背”,“失魂鱼”,“大头虾”,“鱼头魂”等等。 北方人常会给小孩起个“狗儿”、“狗剩”之类的诨名,而广州的小孩则常常有“虾仔”、“虾球”之类的外号,初生的婴儿叫“苏虾”,连成年人也不乏叫“虾叔”、“虾公”的。
清代外国人眼中的珠江——在中国生活了40年的美国人亨特1825年首次到广州只有13岁,他在《广州“番鬼”录》一书中,称珠江是“一座水上浮城”,他这样描述:“珠江,通称为省河,1825年2月21日呈现出与20年后大不相同的现象……从内地来的货轮、客船、水上居民和涌内地来的船艇、政府的巡船及花艇等,其数目是惊人的。此外,还有舢板,以及来往河南的渡船,还有一些剃头艇及岸上店铺所出售的日用品……总而言之,简直是一座水上浮城,毫不停息的活动,低微的噪音,生机勃发的愉快欢畅。”
(摘自《广州日报》2010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