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省和广州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家刘瑞华撰文指出:
前几年,天河岗顶区域,也因暴雨导致内涝成灾,当地居民反映强烈。政府采取了措施并投入巨资进行治理,内涝问题已得到缓解。
今年5月6日夜间至7日凌晨,全市因暴雨出现118处内涝,严重程度为历史所罕见。其中89处为新增内涝点,44处严重水浸,与以往相比,有逐年严重趋势。因此,笔者从内涝成因和防治的角度发表以下个人浅见。
过去的10多年,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与1993年以前比较已发生较大的变化。这10多年,正是城市大兴土木的高潮时期。不仅地面,而且有大量的地下空间工程。各类建设项目根据工程的需要,在建设场地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对地面的高低做过改造。从全市宏观的角度看,整个中心城区及近郊区域,在地面上的微地貌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城市的边沿地带与近郊的地貌系统紧密连接,使城市形成一个新的微地貌系统。从城市水文的角度分析,地貌系统的变化,即是城市地面径流场和集水区的变化。整个城市中心区会有多个集水区,各集水区的面积大小不一,地面起伏高差有别,每个集水区在降雨时产生的地面径流和流向也不完全相同,各集水区的集水量和径流量差异较大。因此,在进行城市的排涝规划和设计时,如果忽略地貌条件和集水区集水与径流场特征的宏观研究和分析,很可能会出现降雨集水与排涝系统的不协调不匹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遇到暴雨或特大暴雨时,发生内涝灾害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现在城市的地面很大部分都是硬底不透水,很大程度地控制着地表径流的下渗,降雨时容易形成地表径流,更易产生城市的内涝问题。就从这个角度考虑,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城市排内涝构思。
一、广州是华南的大城市,目前正以国家中心城市的层面进行规划和发展。但是,20多年来,城市的内涝问题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潜在的内涝点还在有增无减。因此,城市应该开展宏观的整体的城市地貌环境和城市水文以及城市排涝减灾的综合研究。从城市水文过程和内涝成因的角度划分城市的地貌单元和集水区域;根据地貌单元确定集水区范围,同时掌握各集水区的集水条件和径流场的特点,为城市排涝系统的改造和设计提供依据。
二、根据目前城市的现状,数十层的高楼林立,正在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层次迈进。各类建筑物都以百年大计,甚至千年大计的标准进行设计。而在城市排涝系统方面,目前的现状显然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因此,在今后的城市排涝系统改造和设计时,也应与城市发展的标准协调,至少都要以百年一遇强暴雨的标准进行设计。根据集水区的集水条件和径流场特点,排涝系统应该协调匹配,及时排泄内涝。
三、技术条件方面,可进行相关学科和技术的整合。广州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关于水文、气象、地质地理、城镇规划、防灾减灾的人才不少,还有城市相关部门本身的技术队伍。如果能充分做到发挥各个相关学科和技术领域的优势,并进行有效整合,加上各方面有针对性的防灾救灾应急措施,对于广州城市排内涝问题是有条件做好的。
(摘自《南方都市报》2010年5月11日)
前几年,天河岗顶区域,也因暴雨导致内涝成灾,当地居民反映强烈。政府采取了措施并投入巨资进行治理,内涝问题已得到缓解。
今年5月6日夜间至7日凌晨,全市因暴雨出现118处内涝,严重程度为历史所罕见。其中89处为新增内涝点,44处严重水浸,与以往相比,有逐年严重趋势。因此,笔者从内涝成因和防治的角度发表以下个人浅见。
过去的10多年,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与1993年以前比较已发生较大的变化。这10多年,正是城市大兴土木的高潮时期。不仅地面,而且有大量的地下空间工程。各类建设项目根据工程的需要,在建设场地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对地面的高低做过改造。从全市宏观的角度看,整个中心城区及近郊区域,在地面上的微地貌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城市的边沿地带与近郊的地貌系统紧密连接,使城市形成一个新的微地貌系统。从城市水文的角度分析,地貌系统的变化,即是城市地面径流场和集水区的变化。整个城市中心区会有多个集水区,各集水区的面积大小不一,地面起伏高差有别,每个集水区在降雨时产生的地面径流和流向也不完全相同,各集水区的集水量和径流量差异较大。因此,在进行城市的排涝规划和设计时,如果忽略地貌条件和集水区集水与径流场特征的宏观研究和分析,很可能会出现降雨集水与排涝系统的不协调不匹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遇到暴雨或特大暴雨时,发生内涝灾害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现在城市的地面很大部分都是硬底不透水,很大程度地控制着地表径流的下渗,降雨时容易形成地表径流,更易产生城市的内涝问题。就从这个角度考虑,提出以下几点关于城市排内涝构思。
一、广州是华南的大城市,目前正以国家中心城市的层面进行规划和发展。但是,20多年来,城市的内涝问题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潜在的内涝点还在有增无减。因此,城市应该开展宏观的整体的城市地貌环境和城市水文以及城市排涝减灾的综合研究。从城市水文过程和内涝成因的角度划分城市的地貌单元和集水区域;根据地貌单元确定集水区范围,同时掌握各集水区的集水条件和径流场的特点,为城市排涝系统的改造和设计提供依据。
二、根据目前城市的现状,数十层的高楼林立,正在向国家中心城市的层次迈进。各类建筑物都以百年大计,甚至千年大计的标准进行设计。而在城市排涝系统方面,目前的现状显然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因此,在今后的城市排涝系统改造和设计时,也应与城市发展的标准协调,至少都要以百年一遇强暴雨的标准进行设计。根据集水区的集水条件和径流场特点,排涝系统应该协调匹配,及时排泄内涝。
三、技术条件方面,可进行相关学科和技术的整合。广州地区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关于水文、气象、地质地理、城镇规划、防灾减灾的人才不少,还有城市相关部门本身的技术队伍。如果能充分做到发挥各个相关学科和技术领域的优势,并进行有效整合,加上各方面有针对性的防灾救灾应急措施,对于广州城市排内涝问题是有条件做好的。
(摘自《南方都市报》2010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