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岗:谁识洪濛古崖边

    广州市海珠区石榴岗路旁,深藏着一个世界级遗迹:七星岗古海岸遗址。
    中国地理学家吴尚时于1937年5月14日,在河南(现海珠区)新滘镇七星岗南麓,赫然发现竹林掩映间,有一处红色砂岩陡崖,崖下有奇特的岩洞, 还有一个数米宽的台地,直觉告诉他: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冈。吴尚时对这里进行仔细研究,初步判定:这些都是古代海水侵蚀的遗迹,返校后第二天,他马上写出文章,刊登于1937 年5 月20 日的《中山大学日报》,题为《广州市东南郊十米海蚀台地之发现》。他在文中明确写道:“关于广州近郊,曾为海面侵进之说……笔者于昨日(1937年5月14日)在七星岗(一作七星顶),(位于勷大新校舍西北约一公里之山麓)发现富有意义之地形,足以确定海面于第四纪之后期,高出今日海面约十米。”
    从此,广州七星岗南麓是“古海遗址”之说,逐渐为以后的中外学者所承认及肯定。它有力支持了“珠江三角洲存在”的说法,并且离如今海岸线约有100公里,比世界闻名的意大利波河下游海蚀遗址还要远离海岸,是迄今发现的最深入大陆的古海岸遗址。
    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平日对七星岗古海岸遗址曾进行研究,他认为,它是广州以至珠 江三角洲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物证。他说:“七星岗是广州迄今发现最早期的海蚀遗迹。它的海蚀崖、海蚀洞和海蚀平台,是海浪曾经冲击、侵蚀这一带的有力证据。它表明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海水曾经深入广州,而且海阔水深,足以产生波浪冲蚀,把坚硬的砂岩侵蚀成如此深阔的平台和洞穴。”
    李平日在研究中发现,珠江三角洲约形成于3.7万年前,曾发生过两次海侵。七星岗海蚀遗迹很可能形成于第二次海侵盛期,距今约4000~5000年。“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受到整个大区域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珠三角至今已发现近二十处海蚀遗迹,这表明它绝非孤立现象。这个古海岸遗址对研究珠三角地区的海陆变化和海岸线变迁有重要意义。”
    数十年来,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一带风貌变化较大。城市化发展步伐的加快,环境的改变,给它的保护和利用带来很大挑战性。基于它所具有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不少地理学家为此忧心忡忡,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梁国昭就是其中一个。他在担任省政协委员时,曾为七星岗的保护奔走呼告。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很典型,也被写进教科书,每年都有很多院校地质地理系师生来这里考察。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这里开始被化工厂等包围,破坏、污染严重,一度惨不忍睹。后来加装排水系统,情况才稍有改善。”梁国昭说。
    早在1956年,政府采纳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教授的建议,将遗址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建围墙进行保护。文革结束后,1982年,政府重建围墙,并增建纪念亭和纪念碑,由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和著名书法家秦萼生,分别题写亭匾和“古海岸遗址”碑文。然而,由于无人管理,如今纪念亭年久失修,天花板上石屎开始剥落,残破不堪。去年一场暴风雨刮倒一棵大树,正好打在亭子上,现况更是岌岌可危。
    梁国昭介绍,保护海蚀遗迹很困难。首要问题是如何应对风化。有人提议,为岩石加盖玻璃棚,抵挡风化和污染,但这样一来,就会破坏原本的天然风貌。这是个两难的选择。又如七星岗上的植被,如今山冈上生长不少蔓草杂树,这些植物要还是不要?若没有植被,日晒雨淋,风化便会加速,而如果植被过于旺盛,植物根系可能把岩石破坏。凡此种种,若进行保护,都必须慎重考虑。而这些年来,随着城市大发展,整体环境较昔日恶劣,大气污染较严重,所降下的酸雨,对岩石有很强腐蚀性,七星岗海蚀遗迹的保护更有难度。根据规划,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将会建设成一个公园。如今在遗址旁边已建成一个小绿化带。但梁国昭认为,由于海蚀遗迹附近土地使用权情况复杂,建公园是一个美好前景,若要实现,还需要各方不懈努力。“海珠区的大公园并不多,市民缺少休憩绿地,在这里若能建起一个大规模的公园,搞好配套设施,既可以保护遗址,又可以为游客提供休闲的地方,并普及地质知识。我们每天都把沧海桑田挂在嘴边,如今难得有这么一个活生生的见证,把它利用好,借以怀古,诗人还可以撰写诗篇,这不是很好么?”梁国昭说。
                                                        (节录《广州日报》2008年8月31日)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