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湿地文化

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梁国昭在《岭南文化》2007年第1期发表的文章《岭南湿地文化随谈》中指出,岭南水多,以广州为例,平均年雨量将近1700毫米,与此相比较,北京年雨量只有644毫米,被称为“火焰山”的吐鲁番只有16.4毫米。珠江水量大,年径流量达3360亿立方米,是黄河的6倍。丰富的淡水资源造就了岭南大量的淡水湿地。

几乎无处不在的湿地环境,对岭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自清至民国年间,广东七十多个县城,没有一个不能水路的。以稻作和水产捕捞养殖为主农业生产,以水运为主的交通运输方式,以水生动植物为主食谱的饮食习惯,同水有关或与水亲密接触的各种喜庆活动,适应多雨多涝环境的防潮耐浸建筑结构,“水”不离口的方言,民间众多的水神信仰,以及艺术、服饰、生活习俗,等等,无不表现出同水的密切关系。

梁国昭还在文中指出,对岭南文化的思考,也常常使人感到一种隐忧。数十年来岭南许多湿地遭受破坏,湿地面积萎缩,水质受到污染,而人口不断增加。现在,多水的岭南,竟然也要面对缺水的危机了。湿地的破坏,不仅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构成威胁,也使岭南文化失去传承发扬的基础。近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州珠江河段的水质有了改善。2006年7月,广州市终于在停顿多年之后,成功重新举办了一场横渡珠江的活动,深受鼓舞,对岭南湿地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摘自《岭南文化》2007年第1期)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