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专家发现:敕勒川在战国时已出现农耕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者不久前在和林格尔县发现一个战国墓葬群,其中个别墓主人身上明显带有享用农耕食物的痕迹。考古专家据此以及相关葬俗推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敕勒川地区在战国时已出现小规模农耕生产。

  敕勒川,即今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包括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土默特左旗等旗县。公元5世纪左右,因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的敕勒部族居住于此而得名。

  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此次考古工作队领队陈永志介绍,这个墓葬群是文物部门在配合当地一个经济园区建设时发现的,目前已清理出100多座墓葬,出土了铜器、铁器、陶器、玉器和古钱币等上百件文物。尤为奇妙的是,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的人类学专家在对这些墓主人进行人种鉴定时,惊奇地发现个别尸骨上有龋齿。依据现代医学常识,只有长期食用含糖量高的食物才可能形成龋齿,食用肉类不会形成龋齿。此外,这个墓葬群与当地已发现的同时期游牧部落墓葬群有诸多不同,比如新发现的墓葬群殉牲现象极少,只有个别墓葬有少量的猪、羊等。考古专家据此推断,这些墓主人生前应属于一个有农耕生产的部落。

  据有关史书记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古敕勒川地区以游牧经济为主,但由于邻近中原受农耕文化逐渐北移以及蒙汉民族逐渐融合等诸多因素影响,农耕经济逐渐“蚕食”游牧经济,到清朝光绪年间,农耕已成为这一地区的主要经济。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