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山口的冰缘地貌

    格尔木市到昆仑山口的路程只有150公里。驱车到达西大滩,可以看到矗立在东昆仑主脉上二十条长度在1~3公里的山谷冰川、冰斗冰川和悬冰川,雪线的高度在5200-5300米之间,西低而东高,东昆仑主峰——玉珠峰海拔6178米,恰在滩地的南沿。

    西大滩的南北两侧、惊仙谷直至昆仑山口,发育了多种多样的冰缘地貌和冻土现象:寒冻风化作用使高山裸露的岩石逐渐崩解,形成石海、石河;沿西大滩大致在海拔4350米的高度带形成青藏高原永久冻土的北界;在惊仙谷西侧海拔4800~4950米的山区发育了大规模的石冰川。

    石冰川
    石冰川,是中低纬高寒地区特有的冰缘类型,也是多年冰川存在的标志。表面看上去,全是些带棱角的石块,外形和冰川舌极为相似,故名石冰川。

    世界上很多地区都发育有石冰川,如美国的阿拉斯加、内华达山地和加拿大的育空山地以及我国青藏高原的昆仑山区等,均发育有山谷石冰川或山麓石冰川。昆仑山口的惊仙谷两侧山地共发育了18条石冰川,长度多在300~400米,石冰川发育的末端海拔在4650~4700米,发育的平均自然坡度15~20°。

    石冰川的成因,有些是古冰川退化以后留下大量的冰碛石所形成;有些是在古冰斗及其下的麓坡地带上,由倒石堆、岩屑堆供给的大量碎屑物所形成。昆仑山口的石冰川比较特殊,它全部由原来覆盖在山顶的古洪积砾石层和冰碛漂砾组成,其最大砾径达4.5米,2~3米直径的砾石多见。这类石冰川与古石河也有显著区别,从平面上看,石冰川大多呈舌状,其上可能存在天然形成的阶梯状纵断面,末端隆起呈馒头状。如惊仙谷东侧两条石冰川的会合处,就有三个不同的梯级陡坎,最高的一级达8米,看上去给人以明显的蠕动感。石冰川上的大大砾、巨砾呈条带状集中,有规律地分布在石冰川下游两侧,尤其是低洼的一侧。经观察,石冰川的蠕动是由局部积累而成整体蠕动的。即使在北美阿拉斯加,也很少有每年蠕动距离超过1米的石冰川。昆仑山口的冻胀强度和水分条件不及北美,石冰川活动性也相对较弱。山口北坡日照少,温度低,冻融作用频繁,水分条件相对南坡稍好,因而形成了多条石冰川,而南坡则没有石冰川的发育。

     冻胀丘
     冰丘形成于土层水分或地下水在冬季冻结而引起的土体膨胀,又称冻胀丘。在惊仙谷南口的62道班旁,存在一个极大的冰丘。这个大冰丘是由两个相连的个体复合成的开放型多年生冰丘。长140米、宽45米,高20多米。因为它危及青藏公路的运输,曾经爆破使中部塌陷。夏季有冰水流出,冬天在塌陷处形成晶莹剔透的冰锥。

    过大冰丘爬上两个缓坡,便到达了昆仑山口,它海拔4771米。山口和其两侧的山岭相比,只不过低了几十米,却是一个标志性的国家水准点。由此及向两侧延伸的分水岭,分隔了北侧柴达木盆地的内流区和南侧的长江上游流域。昆仑山口的北坡,受流水侵蚀形成了劣地,穿行其中,数不尽的峡隙里就像胡同迷宫一样,却是个学习地貌学的天然课堂。



版权所有 ©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备案号:粤ICP备05147258号
地址:广州市先烈中路100号大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邮政编码: 510070
电 话:020-87685006 传 真:020-87685006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

 

 


广东创新发展研究院

 

 


热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