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地理研究所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研究部生态恢复团队杨龙博士、陈燕乔博士与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合作,揭示了华南退化坡地“灌木岛”效应及其在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局限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土壤学顶级期刊《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IF=8.145)上,题为“Effects of shrub island created by Rhodomyrtus tomentosa (Aiton) Hassk. on the growth,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chloroplast ultrastructure of pine seedlings in degraded land of South China.”。
由于人口扩张和大量人为毁林行为,华南地区存在大量退化灌草坡,导致土壤侵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低。很多灌木聚集生长,通过凋落物分解和不同的养分利用方式形成与周围微环境截然不同的生境条件,因此称之为“灌木岛”。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学院优秀青年人才基金的资助下,该所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选择以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作为“灌木岛”模式植物,通过在灌木岛内外移栽本地松(马尾松)和外来松(湿地松)幼苗,观测其生长状态以及叶绿素荧光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结果显示桃金娘冠幅下的湿地松幼苗生长、生理等指标均表现较差,而空地生长良好;马尾松则在灌木岛内外生长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灌木岛”效应存在物种特异性,慎重选择恢复物种对于华南退化坡地人工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研究部)
由于人口扩张和大量人为毁林行为,华南地区存在大量退化灌草坡,导致土壤侵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低。很多灌木聚集生长,通过凋落物分解和不同的养分利用方式形成与周围微环境截然不同的生境条件,因此称之为“灌木岛”。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学院优秀青年人才基金的资助下,该所研究人员及其合作者选择以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作为“灌木岛”模式植物,通过在灌木岛内外移栽本地松(马尾松)和外来松(湿地松)幼苗,观测其生长状态以及叶绿素荧光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结果显示桃金娘冠幅下的湿地松幼苗生长、生理等指标均表现较差,而空地生长良好;马尾松则在灌木岛内外生长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灌木岛”效应存在物种特异性,慎重选择恢复物种对于华南退化坡地人工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