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地理空间智能与大数据团队在河口最大浑浊带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成果《河口最大浑浊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在我国综合科学研究顶级期刊《科学通报》在线发表。
文章全面分析了自河口浑浊带现象发现至今80多年间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历程,系统绘制呈现并深刻阐释了河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过程和发育机制。研究认为,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发育的主要因素包括河口余环流、潮汐作用、泥沙沉降和起动滞后效应、盐淡水混合作用、絮凝作用、高浓度悬浮体的悬浮作用和泥沙再悬浮;其中,河口环流和潮汐作用是较为宏观的水动力过程,是不同类型河口(弱、缓、强混合型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发育的主要动力机制,体现了河口区域的动力学特性;相对而言,泥沙沉降和起动滞后效应、盐淡水混合作用、絮凝作用、高浓度悬浮体的悬浮作用和泥沙再悬浮等因素比较局部和微观,主要增强了泥沙的滞留、聚集趋势和悬浮状态的维持,反映的是河口区域的环境特征。此外,研究还对河口最大浑浊带未来的发展和面临的新挑战进行了展望,相关预研成果已另稿评审中。
上述相关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和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项目等的资助。
(遥感与地信研究部 王重洋/供稿)
附:
引文格式:王重洋, 周成虎, 陈水森, 等. 河口最大浑浊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科学通报, 2020, 65: 1–15;
链接:
https://engine.scichina.com/publisher/scp/journal/CSB/doi/10.1360/TB-2020-0938?slug=full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