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基塘系统研究团队陈彩霞等基于在顺德、南海一带的村落田野调研和半结构式访谈,结合遥感影像分析,分别从村落和区域尺度剖析了近40年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的演变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基塘系统的变化是珠三角人地关系变化的缩影,是区域环境、制度、技术等要素耦合的结果。案例分析还表明,村集体及村民具有高度的自组织性和适应性,应将其视作未来引导基塘多功能发展的关键要素。基塘多功能性的协调发展有赖于不同制度层级的联动协作,通过创新基塘的土地经营模式,协调各个制度层级与以农户为主的基塘经营主体的利益关系,是实现基塘多功能化发展的关键。
基塘系统是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1958年建所以来,一个持续开展、富有地域特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跨学科研究方向。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由钟功甫等主导的珠江三角洲基塘地区水陆相互作用系统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是国内早期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基塘系统立体种养模式的式微,相关研究一度举步维艰。近十年来,该所多个团队分别从基塘内部结构演变、海绵城市建设、平原河网生态环境史、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景观保护等视角拓展了基塘研究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
图1 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演化概念性分析框架
图2 基塘多功能性多尺度效应分析框架
(改编,参考文献详见论文标注)
引文格式:
[1]陈彩霞, 黄光庆, 叶玉瑶, 赵玲玲, 金利霞, 刘旭拢. 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演化及生态修复策略——以佛山4村为例. 资源科学, 2021, 43(02): 328-340.
[2]陈彩霞, 叶玉瑶, 黄光庆, 宫清华, 刘旭拢. 粤港澳大湾区基塘多功能性尺度效应及生态修复策略. 生态学报, 2021, 41(09): 3394-3405.
(自然地理部陈彩霞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