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勤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居民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提高居民通勤满意度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尽管通勤满意度受个人社会经济特征、通勤行为和建成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但哪一个因素最重要仍存在争议。此外,许多研究忽视了建成环境的非线性效应和职住地之间的相互作用。为此,研究团队基于对上海市1044名受访者的调查数据,在控制通勤行为和个人社会经济特征后,结合极端梯度提升算法(XGBoost)与夏普利加法解释(SHAP)模型,系统性地分析了不同建成环境要素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影响。
研究发现,工作地的建成环境对通勤满意度的影响显著大于居住地。工作地的土地利用多样性对提升通勤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而居住地的土地利用多样性则可能降低通勤满意度(图1a、1b)。此外,无论是在居住地还是工作地,绿地面积与通勤满意度之间均呈现负相关关系,但该关系在不同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非线性模式(图1c、1d)。同时,工作地和居住地的人口密度与通勤满意度均呈现出倒U型关系,中等密度区域(1万-3万人/km²)对通勤满意度最为有利(图1e、1f)。
图1 工作地和居住地的主要建成环境要素与通勤满意度之间的非线性关联
研究还表明,居住地周边的绿地面积可以缓解工作地周边绿地面积对通勤满意度的负面影响(图2a)。同时,居住地和工作地的土地利用多样性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这种交互效应影响了整体的通勤体验(图2b)。此外,工作地周边较高的人口密度对通勤满意度的负面影响在居住地周边人口密度较高的情况下会进一步加剧(图2c)。
图2 工作地和居住地的主要建成环境要素对通勤满意度影响的交互效应
研究强调,优化工作地的建成环境,特别是增加土地利用多样性,对提升通勤满意度至关重要。此外,合理配置居住区和工作区的绿地和人口密度,是提升居民通勤体验的重要策略。该研究发现了居住地和工作地建成环境对通勤满意度的非线性及交互影响,为城市规划和交通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实证依据。
研究成果发表于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陈奕毅博士为第一作者,武汉大学尹春副研究员为第二作者及通讯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孙斌栋教授为第三作者。相关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学院打造综合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行动资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晨光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行政区划研究中心开放研究基金等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jPdG4rgZiuoca
https://doi.org/10.1016/j.trd.2024.104315
来源:人文地理部
稿/图:陈奕毅
编辑:陈嘉桓
审核:夏欣
审定发布:吴旗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