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7-18日,由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主办的第六届人文地理国际前沿研究暑期研习班在广州隆重举行。本期研习班以“经济地理与可持续转型”为主题,由知名经济地理学家北京大学贺灿飞教授领衔主讲。研习班共招收青年学者、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184人,包括来自全国各地(含香港、澳门)高校、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学者、学生,及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苏黎世大学、耶拿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等国际院校的留学人员。
开幕式现场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叶玉瑶主持开班典礼。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周霞、研习班发起人林初昇教授和张虹鸥研究员在开班典礼上致辞。
叶玉瑶副所长主持开幕式
周霞所长致辞
林初昇教授致辞
张虹鸥研究员致辞
主讲嘉宾授课
主讲嘉宾贺灿飞教授以经济地理学发展、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论为主题授课。
第一个报告《经济地理学发展》中,贺教授首先从经济地理学肇始、商业地理学、人地关系、区域地理学几方面梳理了经济地理学的早期研究,进一步回顾了经济地理学的计量革命与空间科学的发展及其局限性,并重点梳理了激进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再从新区域主义的兴起、经济地理学的制度、文化、关系、演化等多元思想转向与交叉融合介绍了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转向,重点从区域与地方发展、经济全球化、金融地理学、演化经济地理学等方面梳理了当代西方经济地理的研究主题。最后从发展历程、研究主题两条主线分析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未来的展望。
第二个报告《经济地理学研究方法论》在总结科学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探讨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论。研究回顾了实验主义、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等多种研究范式,并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上予以对比区分;在此基础上,贺教授详细对比讲解了社会科学领域中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发展与区别;从认识论理论化与解释学理论化两种理论范式、归纳与演绎两种研究思路、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种研究方法详细讲解了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贺灿飞教授授课
林初昇:中国城市化的绿色与智能转向:新问题、新挑战
林初昇教授以《中国城市化的绿色与智能转向:新问题、新挑战》为题授课。林教授首先探讨了中国城市面临的智能和绿色革命,分析了中国政府在生态城市和智能城市建设方面的行动和政策支持,进而系统梳理了生态城市、智能城市等概念内涵的特点和联系。在此基础上,林教授探讨了生态城市与智能城市转型下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并从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等主要研究分支梳理了绿色部门、绿色基础设施、生态与智能城市转型的不同发展路径、技术-社会系统适应性等值得研究关注的重点议题;课程最后,林教授从平衡技术进步和人文、社会、制度间的关系、保障转型过程的社会公正和包容性等方面总结了城市绿色和智能化转向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
林初昇教授授课
协助团队分享
吴康:收缩城市的演化机制及其可持续治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吴康教授总结了国内外城市增长与收缩研究的理论前沿与政策趋势,并结合多源大数据对城市增长与收缩的多时空表征与识别进行了系统总结;结合中国人口统计数据,提出了适合国内的“实体地域对比与行政地域互验”的识别方案;进一步结合企业组织数据从网络视角对城市增长与收缩的演化轨迹及其机制进行了验证,揭示了借用规模、集聚阴影对城市收缩的作用机理;在对典型工贸城市义乌与资源型城市鹤岗的案例研究基础上,归纳了收缩城市可持续治理的六个关键方面:理解人口大势、国土空间思维下的分类施策、巧妙处理内外循环的关系、生态文明的契机、城市更新背景下的集约高效、收缩情境下的治理体制创新等。
吴康教授作主题分享
毛熙彦:环境经济地理研究的理论演进与展望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毛熙彦副教授介绍了环境经济地理学发展的背景、现状及未来趋势。环境经济地理是经济地理学科内对于“经济-环境”关系边缘化的反思与重拾,发展环境经济地理顺应了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要求,也顺应了全球环境变化与全球化转型相叠加的形势。当前环境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表现为三条脉络,即新经济地理学、关系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脉络。这三条脉络有望推动未来环境经济地理深度参与环境治理、绿色经济和区域韧性研究,在理论发展同时支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
毛熙彦副教授作主题分享
安宁:“新”地缘政治理论及应用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安宁副教授对“作为世界权力格局变化的地缘政治(geopolitics in practice)”以及“作为学术讨论的地缘政治(geopolitics in theory)”两个不同话语体系所讨论的“地缘政治”进行了辨析和整合,梳理了新的时代背景下理解新出现的地缘政治现象以及展开相关地缘政治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基于对新地缘政治理论的辨析,该报告也在应用层面讨论了新兴的地缘政治理论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方面的重要价值。
安宁副教授作主题分享
汪坤:人文地理学跨分支交叉与理论融合:以文化、政治、经济地理与城市研究为例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汪坤博士探讨了人文地理学分支间的理论融合。报告强调哲学基础、概念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概述了文化、经济、政治地理学和城市研究的主要理论范式。通过电子垃圾全球拆解网络和东莞电子产业集群案例,展示了跨学科理论融合潜力。报告提出以文化经济地理学分析范式追踪全球生产网络与拆解网络的联系,并结合国家中心性理论与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提出国家-企业关系演变的三阶段模型,以解读中国城市-区域经济转型与空间重组。
汪坤博士作主题分享
许吉黎: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演化与区域协同发展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许吉黎博士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演化与区域协同发展议题,围绕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实践、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脉络演进、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研究和区域协同发展研究,系统梳理了过去40多年来粤港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和演化经济地理学历次争论,聚焦产业演化动力和效应问题,详细介绍包括演化经济地理学区域产业演化的经典理论再思考、基于大湾区区域情境拓展区域新兴产业演化动力、区域新兴产业演化的城镇化效应与区域协同发展效应4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许吉黎博士作主题分享
结业典礼
主题报告结束后,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郭杰副研究员就人文地理学科融合、理论交叉的必要性与挑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与困境,展开讨论与反思。她认为,开展中国研究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实事求是,探索本土人文地理独特性;二是与西方理论对话,全球视野审视中国问题;三是以中国作为审视世界的方法,透过中国独特性反思全球一般性知识。通过广泛阅读经典及跨学科文献,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对现有知识展开持续的反思,才能找准科学问题,厚积薄发,做有意义、影响力的研究。
郭杰副研究员作点评
黄耿志教授主持
学员踊跃发言(组图)
老师与全体学员合照
来源:人文地理部
撰稿:吴康敏、刘伟、颜淼、刘向杰
供图:唐光良、颜淼
审核:刘飒
审定发布:吴旗韬